偈頌六十八首 其八
不問有言,不問無言。
靈山拄杖,斜靠壁邊。
風光都占盡,不費一文錢。
不問有言,不問無言。
靈山拄杖,斜靠壁邊。
風光都占盡,不費一文錢。
不必去追問是有言說還是無言說。就像靈山的拄杖,斜靠在墻壁邊上。這世間的美好風光都已被占盡,卻不花費一文錢。
偈(jì)頌:佛經中的唱詞,也指僧人的詩作。
有言、無言:代表兩種不同的表達狀態,這里可理解為言語表達與不言語表達的方式。
靈山拄杖:靈山是佛教圣地,拄杖常為僧人所用,這里可能象征一種修行的憑借或標志。
偈頌通常是僧人用于表達佛法感悟的作品。此詩可能創作于寺廟修行環境中,當時佛教思想盛行,僧人在日常修行中對佛法有了深刻的體悟,以這首偈頌來傳達一種超脫言語、自在修行的心境。
這首偈頌主旨在于傳達一種超脫言語、自然隨性的修行理念。其特點是語言質樸卻富有哲理,以形象的意象和簡潔的表述展現出深刻的佛教思想,在佛教文學中有一定的代表性,有助于后人了解當時僧人的修行感悟和精神追求。
省臺殷劇元亭寂,歲歲同銷九陌塵。
薄宦星霜人自老,深宵燈火意相親。
園林舊跡徵名輩,弦管清聲歇比鄰。
莫怪滄桑容易閱,黃壚酒伴一時新。
漁竿何處狎羊裘,七里灘高水正悠。
愛說洲邊尋白鷺,怕聞峽口望黃牛。
握拳未作孤城鬼,搔首徒為一室囚。
腸斷王孫春草盡,杜康無計解人憂。
十洞神仙伏闕呼,怯投鳳穴去為雛。自關天上仙才劣,玉局班中取大蘇。
勃窣煙樓撞卻難,乃翁自立盡頭竿。也留一著輸兒子,二十年來六品官。
含愁渡湘水,況復負疴身。
舟泊長沙郡,心憐失意人。
寒城又斜日,舊宅只荒榛。
往事風煙杳,空余志未伸。
得句寧如餐玉秘,
食言可似雨梅肥。
暑中縱愛持竿手,
夜后何如載月歸。
道是花仙卻艷妝,誰云梅聘可相方。
春雨著來真有色,東風吹盡不聞香。
廢吟杜老牽情重,睡足楊妃惹恨長。
嬌艷若將閒比論,風流還合讓花王。
曉覺倚廬臥,秋深別夢殘。
片云生樹杪,明月在檐端。
聞禮談何易,知心諒獨難。
與君俱有父,行矣慎加餐。
小袖紅妝學內家,檀槽高撥走龍沙。將軍只道邊城樂,不見燕桃二月花。
莫嘆明妃墮塞塵,胭支亦是可憐人。蔥河迷卻關山路,玉帳前頭立繡裀。
持籌絕域感蹉跎,
沙塞年年漫枕戈。
翻羨蘇卿歸國早,
白頭終向茂陵過。
人言上界足高寒,錯踏金鰲絕頂山。
恩許乞身鏡湖曲,老難效命玉門關。
明知甑破休回首,猶喜弓亡不出寰。
便合掛帆滄海去,義溪三十六重灣。
休官拜命不勝榮,
墨濕黃新照眼明。
絡繹交親來作賀,
羊腔酒擔擁柴荊。
始待空冬歲不華。
還教呈瑞怨貧家。
若為高下總無嗟。
日照華檐晴后雨,
風吹飛絮臘前花。
天公何事不由他。
半似羞人半忍寒,
風和時拂玉欄干。
門前不見歸軒跡,
強把花枝冷笑看。
為君寫就黃庭了,
不博山陰道士鵝。
洞山活計未全包,
太老鉆龜罕辨爻。
有物先天非相貌,
豈干動用色相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