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頌六十八首 其十七
世尊拈花,迦葉微笑。
正法眼藏,永永流通。
古佛今佛,心同道同。
風從虎,云從龍。
節啟天基伸祝頌,壽齊南北兩高峰。
世尊拈花,迦葉微笑。
正法眼藏,永永流通。
古佛今佛,心同道同。
風從虎,云從龍。
節啟天基伸祝頌,壽齊南北兩高峰。
世尊釋迦牟尼手持鮮花示眾,迦葉尊者會心微笑。這禪宗的正法眼藏,將永遠流傳下去。古往今來的諸佛,心意相通,道業相同。正如風隨虎起,云伴龍生。在天基節開啟之際獻上祝福,祝愿壽命如同南北兩座高峰般長久。
世尊:佛教對釋迦牟尼佛的尊稱。
拈花:佛教典故,據《五燈會元》載,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眾皆默然,唯迦葉微笑,世尊遂傳正法眼藏于迦葉,為禪宗初祖。
迦葉:摩訶迦葉,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禪宗初祖。
正法眼藏:禪宗核心法要,指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禪法。
風從虎,云從龍:出自《周易·乾卦》,比喻同類相感,此處指諸佛心相通、道相同。
天基:天基節,宋代皇帝生日,此處泛指吉祥節日。
南北兩高峰:杭州西湖西靈隱寺附近的南高峰、北高峰,以高峻象征長壽。
此偈頌出自宋代禪僧組作《偈頌六十八首》,可能作于天基節等吉祥節日。禪宗偈頌常用于法會或節日,此首結合‘世尊拈花’典故強調正法傳承,又以傳統祝頌表達對長壽的祈愿,體現禪宗生活化、世俗化的特點。
偈頌前半借禪宗經典公案‘世尊拈花,迦葉微笑’,闡明正法眼藏永傳、諸佛心同道同的禪理;后半以‘風虎云龍’類比佛道相應,結合節日祝頌,祝愿壽比高峰。融合禪理與世俗祝福,語言凝練,用典自然,展現禪宗思想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吟屐遐方至,芳筵此日開。
白蘇敢私淑,趙李故多才。
一月遲修禊,孤山快舉杯。
客星符列宿,樂我共游陪。
可美盆池一寸鱗,
圓荷陰底自由身。
金刀落膾非吾事,
不畏江邊結網人。
短檠深夜一船虛,三尺藜床幾卷書。枕外坐聞心慰我,波中出聽喜知魚。
政求入處門墻是,豈乞人間富貴馀。聞說天孫云錦好,大著心眼看何如。
聲自何來谷本虛,敢將糟粕委諸書。不求安飽思無益,頗賴朝昏食有魚。
巢鳳依梧輕萬里,篝燈承晷借三馀。欲歌子建箜篌引,清響云梯愧不如。
實逐花來實不虛,今來芳躅古來書。頻將心手翻緗帙,也替芝香辟蠹魚。
戰勝此身無嵂兀,攻堅人力不遺馀。請看三五天邊月,后夜清圓尚昨如。
春水流。春水流。
嶺南雨氣似深秋。
苦憶故園花事好,寒云片片夜猿愁。
石女高歌木人和,
妙用縱橫無不可。
三更初夜月明前,
開口幾人曾蹉過。
萬歷癸丑歲,福清典春官。炯然紅紗眼,鑒此鐵石肝。
后來迫退際,各各翔龍鸞。豈伊議不合,遽開恩怨端。
逆珰肆虺毒,首尾深宮蟠。弗擊必為妖,擊之善類殘。
嗚呼元臣心,獨任萬古難。欲將綢繆計,靜鎮朝堂歡。
西溪殺我語,定知傳者謾。即使出公口,奚間平生歡。
君子與小人,區別如蕭蘭。既云吾氣類,忍作差池觀。
光緒辛丑夏,積雨五月寒。端午曰已巳,吊古增悲酸。
爛爛三百年,紙敝印未刓。誰言制義淺,中有浩氣盤。
師友何足道,所貴大節完。悵望東林庵,弱植慚南冠。
恰為仙佛做生辰。公又紱麒麟。
黑白幾枰屢變,丹青百奏如新。
都門餞底,洛中畫底,莫是前身。
雖老不扶靈壽,有時更上蒲輪。
染吳綃。非云非霧飄飄。彷佛見、冰輪掛起,玉臺小鏡偏高。藥欄斜、明妝依約,銀床近、素影飄姚。手半垂時,肩微亸處,卻疑懸想思搖搖。還閒倩、名花作伴,掩映越生嬌。
卻有個、司花侍女,汲水勻澆。看轉過、轆轤金井,低頭欲避花梢。宛相憐、星眸對盼,如相語、粉舌同調。怨寄蓮砧,寒侵藕襪,瘦來真是楚宮腰。
知何日、還隨夫婿,射雉向如皋。應贏得、嫣然一笑,盡把愁消。
詩卷長存萬事休,十年黃壤閉風流。
人歸畫扇齋如故,春去山姜葉似秋。
雨后漕河渾更急,道傍官柳綠含愁。
羊曇漸老無多淚,忍為停車一少留。
我本江東一步兵,
多君千里致莼羹。
湖樓小住聽春雨,
不為秋風作此行。
捧檄東來宰海濱,
一官惟恐負君親。
口碑滿地吾翻愧,
不信公評竟有人。
粉墻雨濕生青草,乳燕秋重老。鴨爐灰冷篆煙微,愁見碧紗如水亂螢飛。
暮蟬不住吟疏柳,閑放彈箏手??针A風尿一枝斜,偏是女兒花對斷腸花。
去歲同班別帝庭,君先度嶺我方行。
縱橫才力知無敵,到未期年政已成。
暉暉寒日溪云開,北客新過庾嶺來。
聞說凌江風物好,清香先見數枝梅。
魁星巖面蓬萊境,
宰相人間好讀書。
二十年前戎馬地,
今看高步玉堂居。
平吳事業塤篪逝,入洛春光佩黻齊。
戟署已消龍虎氣,妝樓舊是鳳皇棲。
壞墻憶遠詩篇在,苔石燒香履跡迷。
十四年來逢谷日,不忘分手小軒西。
江月初低碧溪沈,綠錢春鎖畫堂深。
依微燈影搖悲角,蕭瑟風弦動玉琴。
望遠樓臺初見雁,繞行庭樹猛驚禽。
清溪夜夜流嗚咽,未抵人間長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