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武牧羊圖
沙漠茫茫北海隅,堅持漢節困匈奴。旃亦可吞雪可齧,羝乳依然守故吾。
任教衛律工辭說,誓死唯知望帝都。天憐苦辱還鄉賜,十九星霜白發須。
一自屬國歸拜典,至今群仰漢牧夫。虎頭不沒藎臣志,終古留畫牧羊圖。
古今不少奉使者,幾人名節立羌胡。讀史放開觀世眼,可能媲美此圖無。
沙漠茫茫北海隅,堅持漢節困匈奴。旃亦可吞雪可齧,羝乳依然守故吾。
任教衛律工辭說,誓死唯知望帝都。天憐苦辱還鄉賜,十九星霜白發須。
一自屬國歸拜典,至今群仰漢牧夫。虎頭不沒藎臣志,終古留畫牧羊圖。
古今不少奉使者,幾人名節立羌胡。讀史放開觀世眼,可能媲美此圖無。
在那茫茫沙漠的北海邊,蘇武手持漢節被困于匈奴。旃毛可以吞咽,雪也能咀嚼,公羊不產乳他依舊堅守自我。任憑衛律巧言勸說,他誓死只盼著能回到漢都。上天憐憫他遭受的苦難屈辱,讓他得以還鄉,十九年過去他已白發蒼蒼。自從他以屬國之禮接受拜典,至今眾人都敬仰這位漢朝的牧人。這幅畫沒有埋沒忠臣的志向,千古流傳著牧羊的圖景。古往今來有不少奉命出使的人,又有幾人能在匈奴之地樹立名節。讀史能開闊看待世事的眼界,還有誰能與這幅圖中的蘇武相媲美呢?
北海隅:指北海邊,北海即現在的貝加爾湖。
漢節:漢朝使者所持的符節,是身份的象征。
旃:通“氈”,毛織物。
齧:同“嚙”,咬、嚼。
羝乳:公羊產乳。
衛律:本是漢朝人,后投降匈奴。
工辭說:善于用言辭勸說。
帝都:指漢朝都城。
十九星霜:十九年。
屬國歸拜典:指蘇武回國后以屬國之禮接受拜典。
藎臣:忠臣。
羌胡:這里泛指匈奴等少數民族。
此詩圍繞蘇武牧羊的故事創作。蘇武在漢武帝時奉命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多方威脅利誘,欲使其投降,蘇武始終堅守氣節。他在北海邊牧羊十九年,歷經艱難困苦,最終得以歸漢。詩人可能是在閱讀相關歷史記載或看到《蘇武牧羊圖》后有感而發,借此表達對蘇武的崇敬和對名節的重視。
這首詩主旨是贊美蘇武堅守名節的精神。其突出特點是通過生動描述和對比,展現蘇武的高尚品質。在文學史上,它豐富了以蘇武事跡為題材的文學創作,激勵后人重視名節。
楚昭反國,說反屠羊。犒師存國,弦高鄭商。居處卑賤,陳義匪常。誰謂草澤,而乏貞良。嗟嗟貴仕,名利膏肓。視彼二子,冥鴻天翔。
相逢別道故鄉情,此日渝州是入京。笑我風塵牛馬走,訝君詞筆鬼神驚。雞鳴雨夕天如晦,龍躍云津壑有聲。余子已空誰與侶,呼鷗招鶴訂詩盟。
滿目垂新綠,微行不動塵。花間雙戲蝶,撲落一枝春。
怪底春情漫自閒,枝頭黃鳥日間關。堪疑逐兔銜金碗,那見啼猿贈玉環。開罷河陽春縣樹,氣分長樂早朝班。無心最是題紅葉,一入宮門遂不還。
天闊海漫漫,昆山望眼寬。桃源迷晉世,松樹受秦官。雨蘚鹿迒遍,霜梧鸞影寒。封題數行字,聊問竹平安。
背郭名園一徑幽,佳人同載大堤頭。千花別浦猶呈艷,萬葉平湖盡報秋。夾岸軒車紅霧裊,飛空弦管白云流。沙棠后夜仍堪共,方外無勞問十洲。
春寒漠漠上宮袍,雨后山光涌翠濤。洞口云埋龍尚蟄,壟頭泉迸虎曾跑。每因懷古還興嘆,豈謂尋幽反得勞。明發丹陽重回首,長江天遠甕城高。
繞畦青青蔬葉涼,渠水新添一尺強。倚杖方知山雨過,夜來底事夢魂長。
西城宿雨天虛阻,東圃微晴人竟游。地闊盡容云氣入,亭深能使樹香留。尊前俊杰齊三府,林下迂疏自一丘。勛業太平公等在,故將高榻動南州。
女媧立極斷鰲足,羲畫之先無刻木。始觀鳥跡制文字,夜鬼哭天天雨粟。篆隸變化生八分,行草復作何紛紛。六書古制既茫昧,載籍況遭秦火焚。后之作者不可數,形聲寥寥眇千古。更論得法神妙間,自信臨池心獨苦。君居于越文獻邦,家藏金石書滿窗。磨穿青州老未已,萬斛巨鼎疇能扛。吳興宗人已物故,浙河東西誰獨步。君今有志繼絕學,砥柱中流見孤注。剡溪百番冰雪光,玄霜一斗松煤香。滿堂賓客看揮灑,風雨颯颯龍鸞翔。我嗟涂鴉手如棘,屢欲從君問奇畫。君還許我載酒來,我捧千鐘勞君筆。
清風索我吟,明月勸我飲。醉倒落花前,天地即衾枕。
華表柱頭不須尋,青云盡處白云深。但逢花葉能遮眼,豈辨山林與上林。
短衣匹馬五更寒,老雪荒山去路難。為問此行成底事,要攜春色下長安。
知子讀親詩,難禁雙淚垂。君臣與父子,忠孝兩得之。
高比伏生轅固,熱瞞賈誼朱忠。我自號病居士,君無戲盲老翁。喚做呆子憨子,管他火星孛星。造物小兒則劇,先生大醉未醒。功名隨露電過,文字與星斗垂。吾評潞公五福,何如放翁萬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