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謁陵
岧峣宮闕冠層丘,大野蒼茫紫翠浮。
銀磧風高聞雁度,鼎湖云起識龍游。
隆墀暝落金鋪色,丹磴寒霏白雪流。
回首長楊風露冷,何來形勝滿神州。
岧峣宮闕冠層丘,大野蒼茫紫翠浮。
銀磧風高聞雁度,鼎湖云起識龍游。
隆墀暝落金鋪色,丹磴寒霏白雪流。
回首長楊風露冷,何來形勝滿神州。
高聳的宮闕矗立在層層山丘之上,廣袤原野蒼茫,紫翠之色浮動。銀色沙灘風大,能聽到大雁飛過的聲音,鼎湖上空云起,仿佛能看到龍在游動。高大的臺階在暮色中失去了金色鋪首的光彩,紅色的石徑上寒霧如白雪流淌。回首長楊宮,風露寒涼,哪里還有如此壯麗的景色遍布神州大地呢。
岧峣(tiáo yáo):高聳的樣子。
銀磧(qì):銀色的沙灘。
鼎湖:傳說黃帝鑄鼎于荊山下,鼎成后乘龍升天,后因稱此處為鼎湖,常用來指代帝王去世或與帝王相關之地。
隆墀(chí):高大的臺階。
金鋪:門上的獸面形銅制環鈕,以金為之,稱金鋪。
丹磴:紅色的石徑。
長楊:長楊宮,秦漢時宮殿名。
具體創作時間和背景較難確切知曉,但從詩題“秋日謁陵”可知,詩人在秋季前往帝王陵寢進行拜謁。當時可能處于王朝統治的某個階段,詩人面對陵寢,感慨歷史興衰、王朝更迭,結合自身心境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在于借秋日謁陵所見之景,抒發對歷史和現實的感慨。其突出特點是寫景壯闊,意境雄渾,善用意象和典故。在文學史上雖不一定有重大影響,但展現了詩人較高的寫景抒情能力和文化素養。
白門何迢迢,青煙拂楊柳。
慘淡涼雨馀,蕭颯西風后。
長條秋復春,幾對離人酒。
折之贈遠行,忽忘重攜手。
頭角崢嶸未兆前,
亂云深處任安眠。
不隨芳草遙山去,
何用芒童更著鞭。
潘妃睡起冷金沙,弓鞋半脫雙鸞斜。
越羅襪襯齊紈素,彩霞搖裔香生步。
旱路金蕖白日娥,芝田洛浦凌微波。
曳霜回雪下平地,琉璃滑澤春云膩。
花松玉軟嬌無力,天公一笑生春色。
寶蘭困倚殢跚,小玉雙成扶不得。
起來翹翠踏方塵,妝臺搦鏡重梳勻。
人間絕世誰相并,月鉤下斗緗鉤新。
金牛病客老摧隤,也學山翁芋栗煨。
東白先生非我輩,西山佳候是良媒。
使君月下敲門去,半夜山陰棹雪回。
聞道安峰無限好,春風還許綈袍陪。
芙蓉屏外,倒金尊、滿座艷歌凝咽。半面新妝香透幌,環佩珊珊步怯。接黛垂鬟,低聲小語,問采香仙妾。柳裊花停,鶯鶯燕燕標格。
媚眼射注檀郎,雙鴛全露,裙底凌波襪。萬斛胭脂傾在水,染就銀河一色。天作紅墻,山為翠幕,生把伊儂隔。離魂牽夢回,南浦涼月。
使車遙下海邊初,霧擁云騰壯氣多。
化日光中明主詔,薰風高處遠人歌。
南山共仰周師尹,邊土誰輕漢伏波。
回首分茅山外過,金鰲銅柱看巍峨。
東湖湖畔甚愁予,屈子渾身萬顆珠。
往日回風悲不死,此時煙雨沒將無。
我思為象張黃蓋,君早投身飽鱷魚。
天下是非誰管得,彼皆人主咱其奴。
吟罷新詩卻看書,先生必自愛吾廬。
天開上壽供椽筆,地出佳泉相廣居。
自古莘耕懷道義,只今舜德起陶漁。
直須大老歸來好,莫道高情與世疏。
江南秋兔老毫疏,數字鐘王尚賈馀。
因讀退之毛穎傳,可憐今日不中書。
神鋒雖缺力終存,架琢珊瑚欠策勛。
日暮閑窗何所似,灞陵憔悴故將軍。
未曾相識即相思,咫尺寒云阻晤期。
青瑣夢回霜正滿,蒼生感極淚俱垂。
敢言又見同人至,此念終當圣主知。
見說長安書一紙,浮沉莫使恐山麋。
一椎未碎秦皇魄,
三擊終寒趙氏魂。
愿祝椎埋齊努力,
演將壯劇續櫻門。
誰將暮彩畫山容?
濃是炊煙淡是風。
驀見一彎新月上,
水天雙掛小銀弓。
鶯嗔燕妒。斜日波云路。
一笑匆匆心暗許。回首繽紛花雨。
安排鳳管鸞箋。消魂碧海青天。
夢里不成相憶,春風珍重幺弦。
飛吟擊缽斗尖叉,
黃鶴高飛日影斜。
收拾新詩如筍束,
陸離光怪眼生花。
相傳丹灶此中開,煉取刀圭藁上裁。
一自仙翁沖舉后,尚馀靈氣隱莓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