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來寺
中宿名山晚系船
巖花林鳥迥風煙
江間月影窺蓬島
梵宇鐘聲識洞天
未向半云窮變幻
且從壇石訪遺仙
十年慚負山僧約
杖屨重來思惘然
中宿名山晚系船
巖花林鳥迥風煙
江間月影窺蓬島
梵宇鐘聲識洞天
未向半云窮變幻
且從壇石訪遺仙
十年慚負山僧約
杖屨重來思惘然
傍晚時分在中宿的名山旁系好船只,巖石上的野花、林間的飛鳥遠離了塵世的風煙。江中的月影仿佛在窺視蓬萊仙島,佛寺的鐘聲讓人辨識出這方洞天福地。還未到半山云間看盡風云變幻,暫且從壇石處探訪遺留的仙人蹤跡。十年間慚愧辜負了山僧的約定,如今拄杖重來,思緒悵惘難平。
中宿:指中宿峽,位于今廣東清遠,為古代水路要沖。
迥:遠,遠離。
梵宇:佛寺,此處指飛來寺。
蓬島:蓬萊仙島,傳說中海上的仙山。
洞天:道教稱神仙居住的勝地,此處形容飛來寺環境清幽如仙境。
壇石:飛來寺附近的石壇,傳說與仙人活動有關。
杖屨(jù):拐杖與鞋子,代指步行。
惘然:失意、悵惘的樣子。
飛來寺為嶺南著名古剎,地處中宿峽畔,自古為文人游賞之地。詩人早年曾與寺中僧人有約,十年后重游至此,面對熟悉的山水與佛音,追憶舊約未踐,觸景生情而作此詩,抒發重訪時的復雜心緒。
全詩以“晚系船”起,以“思惘然”結,通過描繪飛來寺周邊的自然與人文勝景,串聯起十年前后的時空記憶,既展現了嶺南名剎的清幽之美,又借“慚負山僧約”的細節,傳遞出對舊約未踐的愧疚與人生無常的感慨,是一首情景交融、意蘊深遠的紀游詩。
至日春云,萬般祥瑞朝來奏。太平時候。樂事家家有。玉指呵寒,酥點梅花瘦。金杯酒。與君為壽。只愿人長久。
海底珊瑚枕,名歸神異經。昔嘗勞似夢,今始得其形。人外風波白,眼中天地青。無由慰饑渴,牙約汲中泠。
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
一自籃輿去不回,故山空鎖舊池臺。傷心觸目經行處,幾度親陪杖屨來。上疏歸來空皂囊,未妨隨意宿僧房。舊題歲月那堪數,慚愧平生一瓣香。
石磯春晚白云閑,卻倚東風一笑還。流水自深花自落,何人垂釣月明間。
茅山東北燕山前,翁仲遺墟幾百年。時有吳人來問隱,不知唐樹已啼鵑。山童解指看碑路,野衲分耕祭墓田。厚夜肯教黃壤曉,悲風偏動夕陽天。
晴光初散鳥聲勻,病客眠多坐及晨。風引村煙生曲突,水涵窗日上承塵。發當短后從依佛,身到窮時重許人。十里家山千里目,出門無地不迷津。
病客舟中不著巾,山中而我亦懷人。平生溫飽元非志,萬死艱危尚有身。風力南溟看獨近,潮聲東海聽初真。也知夢轉滄江晚,正想臚傳玉殿春。
口奉天言下玉京,滄溟萬里是王程。衣裳盡帶魚龍氣,鼓吹皆含波浪聲。漢使樓船疑蜃吐,夷王宮殿駕鰲成。胡商海客如相問,但說中朝稅法輕。
毀譽存亡破兩關,超然自在出人寰。耄期覓我身無見,得失從誰作往還。
江頭女墻啼野烏,亂石如壘驚濤呼。潯陽九派控吳澤,匡阜千峰回楚墟。當時形勝夸彊土,連云宮苑旌旗樹。庾亮樓船赴國仇,黥王版籍歸英主。盛年一去水流東,冠蓋繁華處處空。兩岸蘆花浸明月,滿汀煙樹鳴秋風。古戍何人晚吹笛,客船莫向城邊系。翠袖琵琶夢已寒,青衫易灑天涯淚。
圣主龍飛白首郎,誤蒙親擢與南床。言多妄發汲長孺,心不敢邪蘇世長。
碧樹籠煙怨鵲啼。香車重過粵城西??蓜亠L雨載將歸。悵望前年芳草路,青山愁里澹無姿。行云珍重渡江時。
西蜀來時一寸高,如今丈五尚馀梢。翻霞弄日長空上,笑殺朱榴著地燒。
龍去山前空白云,流泉??靜偏聞。梯懸地底星辰見,天入壺中氣象分。持缽懶過香積寺,封書誰識洞庭君。青苔石上聊镵記,千載休疑鳥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