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邊游回二首
瘦苦真同塞草腓,敝衣猶帶朔云飛。李陵臺上曾回首,昔日懷歸今始歸。
怪底風沙老客顏,百年行役幾人閑。不須扼腕封侯事,猶得生還入玉關。
瘦苦真同塞草腓,敝衣猶帶朔云飛。李陵臺上曾回首,昔日懷歸今始歸。
怪底風沙老客顏,百年行役幾人閑。不須扼腕封侯事,猶得生還入玉關。
其一:你消瘦困苦真如邊塞枯萎的秋草,破衣上還沾著北方飄來的云絮。曾在李陵臺上回頭遙望,往日盼歸如今終于歸來。其二:難怪風沙讓游子容顏衰老,一生行役有幾人得閑?不必為未封侯而扼腕嘆息,還能活著回到玉門關已是幸事。
腓(féi):草木枯萎。《詩經·小雅·采薇》有“靡草不腓”句。
朔云:北方的云,代指邊塞風光。
李陵臺:漢代名將李陵曾率軍出塞,其活動區域有李陵臺遺跡,此處代指邊塞地標。
扼腕:用手握住手腕,形容惋惜、慨嘆。
玉關:玉門關,漢代以來中原通往西域的重要關隘,詩中代指中原邊界。
此詩或作于唐代邊塞詩興盛時期,友人從邊塞游歷(或戍邊)歸來,詩人通過其外貌、經歷的描寫,反映中唐以降邊塞行役的普遍艱辛,以及時人對歸鄉的強烈渴望。
全詩以友人邊游歸鄉為線索,前首聚焦歸人形象與歸程感慨,后首深化對行役生涯的思考。通過細節刻畫與情感遞進,既展現邊塞生活的艱苦,也傳遞“生還”的慶幸,是唐代邊塞題材中關注個體命運的典型之作。
棋聲清美。盤薄青松底。門外行人遙指似。好個爛柯仙子。輸贏都付欣然。興闌依舊高眠。山鳥山花相語,翁心不在棋邊。
七寶闌干白玉除,新開涼殿幸金輿。一溝泛碧流春水,四面瓊鉤搭綺疏。
曉晴何處一黃鸝,飛上花枝款款啼。獨坐小窗歌伐木,偶然懷古憶祈奚。
世變崢嶸可奈何,魚龍雜襲故應多。風休云定須臾事,惟有高賢炯不磨。
回首濉陽幕,簿書高沒人。保時桐柏水,一洗庾公塵。此去漸佳境,獨游長慘神。待君詩百首,來寫浙西春。
新恩偕伉儷,舊寵易累囚。飲恨辭金屋,含悽下玉樓。鳩巢元鵲憩,魚服暫龍游。不見平陽婿,次且擇衛侯。
明府命世才,宇量特閎遠。為名江上亭,拈出句中眼。
房闥歌兒翠黛摧,不禁夫婿陟崔嵬。一春花好人相別,四月梅黃雨又來。酒酌玉缸酣臉暈,香消銀葉蠹爐灰。祠官好致君王意,早奉神休馬首回。
鼓瑟湘靈欲斷魂,洞庭風浪不堪論。遙知舊賜宮袍錦,雙袖龍鐘總淚痕。
春雨初晴春日暄,行人話別水西軒。一壺易盡辭吳酒,萬里難留適越轅。壯志豈愁南海障,寸心惟念北堂萱。客中情緒多傷感,莫向瀟湘夜聽猿。
武陵深處隔黃埃,怪殺漁郎誤入來。早識落花流水去,當初好莫把桃栽。
吳門韋白舊推賢,文雅相望數百年。千里江山留醉墨,五湖風月縱歸船。書來遠慰連镮夢,歲熟歸收種秫田。仕祿及親身早退,高名榮事更誰先。
柔腸悄與歌聲接。電光人意相明滅。如夢復如煙。情絲一線牽。壁燈紅似血。怎似儂心熱。絮語不多時。殷勤問后期。
嬴女吹玉簫,吟弄天上春。青鸞不獨去,更有攜手人。影滅彩云斷,遺聲落西秦。
遷客年來盡賜歸,獨憐君去杳無期。春秋斷獄古今少,暮夜辭金天地知。遼鶴空聞留語在,燕烏堪嘆白頭遲。百年公論今初定,欲擬招魂托楚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