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頌一百三十三首 其一一七
九十日安居,遍地無行路。
意不停玄,眼不掛戶。
布袋頭開,乾坤獨露。
萬里寸草無,踏著不相似。
九十日安居,遍地無行路。
意不停玄,眼不掛戶。
布袋頭開,乾坤獨露。
萬里寸草無,踏著不相似。
九十天的安居修行期間,仿佛整個世界都沒有了可行之路。心意不執著于玄妙的道理,目光也不被外物所牽絆。就像打開了布袋,乾坤萬物的真相獨自顯露。即便萬里之地寸草不生,踏上去的感覺也與平常不同。
九十日安居:佛教術語,指僧人在特定時期進行的集中修行。
意不停玄:心意不執著于玄妙的義理。
眼不掛戶:目光不被外界事物所吸引。
布袋頭開:寓意打開內心的束縛,展現真實的境界。
乾坤獨露:指天地萬物的真相完全顯露。
此詩創作于佛教修行的背景下。僧人進行九十日安居修行,在這段集中修行的時間里,他們專注于內心的修煉,試圖擺脫外界的干擾和內心的雜念,以達到更高的精神境界。作者可能在修行過程中有了深刻的感悟,從而創作了這首偈頌來表達自己的修行心得。
這首偈頌主旨在于傳達修行者追求內心解脫、領悟宇宙真諦的思想。其突出特點是用簡潔的語言蘊含深刻的禪理,通過意象和意境的營造,引導人們思考修行的意義和境界。在佛教文學中,這類偈頌有助于修行者交流感悟,傳承佛教思想。
三茆聽徹五更鐘,
二竺穿窮九里松。
無復官樓沽酒美,
但煩湖水照衰容。
端坐閱四時,
爛然各有第。
新篇敵島可,
郵筒當數寄。
厭看城市每移家,背郭園廬十里賒。為覓漁竿仍種竹,恐妨瓜地罷栽花。病煩送客攜孤艇,手校藏書過五車。草就玄經誰與授,知君弟子有侯芭。
草深門徑往來稀,澤國風霜滿薜衣。苦節喜為貧士詠,遺榮久食故山薇。春邀田父看分社,夜對鄰僧話息機。卻怪鵔鸃冠尚在,歲時聊著戲庭闈。
霜風幾夕報初寒,蟋蟀歸來已四遷。
舊物有氈眠軟暖,講堂逢鱔饋新鮮。
功名久已遺清老,征戍何由及晚年。
暴客更緣貧見外,時危身老亦悠然。
駐馬深林下,名園兩度游。獨尋花里徑,更上竹西樓。池鳥閒相語,山云澹不流。卻思離亂日,松菊負高秋。
隨處攜鳩杖,狂時倒鹖冠。晚山當座出,風竹滿樓寒。獨酌世情遠,長歌春事殘。不知桃李發,白首幾回看。
陰陰澗底花,落落嶺頭柏。
蒼蒼云霧重,渺渺人家隔。
相傳葛稚川,燒丹此中宅。
至今丹井間,紅泉漱白石。
石上臺何高,棲遲合騷客。
新藻灑芙蓉,英辭動金碧。
千載人讀書,余也忝后席。
學仙仙未成,知音懷夙昔。
獨自抱琴來,慨焉終日夕。
路曲林幽別有天,出城巖翠接春田。
孤云出樹疑殘塔,大海回潮應伏泉。
掃墓人來東晉族,開山僧說盛唐年。
寶通藥地傳燈冷,零落南宗六祖禪。
閟宮有侐,堂筵屹崇。靈徽匪遐,精誠感通。苾芬維時,登茲明祀。泠然云車,有來其馭。
羽旌風翔,翠蕤飄舉。儼其音徽,登茲位處。笙鏞始奏,合止柷敔。是享是宜,永求伊祜。
枚枚閟宮,鼎俎肆陳。烝畀明靈,登其嘉新。鼓鐘既戒,旨酒既醇。攸介攸止,純禧薦臻。
旨酒嘉肴,于登于豆。是享是宜,樂既合奏。衎我懿德,執事溫恭。靈兮允格,有翼其從。
野曠望無窮,清江對落楓。
客船沖浪白,漁火入波紅。
擊楫驚沙鳥,題橋愧海翁。
因思龐處士,便臥鹿門東。
卻望龍山月,衙齋似畫明。
憂時心力盡,落職去來清。
仆散惟余犬,囊空剩一弦。
秋風吹五柳,庭樹亂鳴蟬。
風雨下樊樓。玉臂寒生不任秋。除卻影兒剛剩我,含羞。總在眉峰半寸頭。
斷臉復凝眸。挨過黃昏淚未收。待不思量除是夢,還休。夢醒繇來一樣愁。
湖上好花株。花好花殘總似奴。夫似沉沉湖底月,虛無。一在蕭關一在吳。
愁月月同孤。說與愁花花向隅。愁月愁花愁欲死,糊涂。是誰題作莫愁湖。
撫州城外進賢坪,上將星搖慘淡明。
赴死敵猶稱壯士,捐生節豈愧完人。
忠臣兒痛市行乞,都統子聽人問名。
鑄鐵難消開閫罪,江潮怒作不平鳴。
紛紜國是定維新,
一疏驚人泣鬼神。
尋遍東林南北部,
一家鉤黨古無人。
王將托一國,自駕請先生。
門外車跡眾,萊妻投畚行。
屈鐵孤梅葬古苔,
巡檐寒萼凍難開。
分明一幅鵝溪絹,
繡出詩人小像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