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古十九首 其十三 驅車上東門
晚出城東門,落日照高樹。
衰草遍郊原,松楸繞長路。
草間何累累,前代公侯墓。
翁仲臥荒煙,殘碑斷以仆。
嗟彼地下人,在昔貴而富。
一朝即玄堂,終古如長暮。
時移與代遷,子孫不知處。
俯仰慨今昔,胡為不覺悟。
挈榼且攜壺,及時且游豫。
晚出城東門,落日照高樹。
衰草遍郊原,松楸繞長路。
草間何累累,前代公侯墓。
翁仲臥荒煙,殘碑斷以仆。
嗟彼地下人,在昔貴而富。
一朝即玄堂,終古如長暮。
時移與代遷,子孫不知處。
俯仰慨今昔,胡為不覺悟。
挈榼且攜壺,及時且游豫。
傍晚時分走出城東的城門,夕陽的余暉灑在高大的樹上。衰敗的野草遍布郊外原野,松樹楸樹環繞著漫長道路。草叢中那一座座隆起的是什么?是前代公侯的墳墓。石人像倒伏在荒煙里,殘碑斷石仆倒在地。可嘆那地下的人啊,當年也曾富貴顯赫。一旦進入墳墓,就永遠陷入漫長的黑夜。時光流轉朝代變遷,他們的子孫已不知去向。俯仰之間感慨古今變化,為何還不能醒悟?不如提上酒壺,及時行樂吧。
松楸(qiū):松樹與楸樹,常植于墓地周圍。
累累:連續不斷、重疊的樣子,此處指墳墓眾多。
翁仲:古代帝王或貴族墓前的石人像,傳說為秦代阮翁仲所鑄,后代沿用。
玄堂:指墳墓,因墓室幽暗而得名。
挈(qiè)榼(kē):提著酒器;榼,古代盛酒的器具。
游豫:游樂,享樂。
《擬古十九首》為模仿《古詩十九首》的組詩,多寫人生感慨。此詩具體創作時間不詳,大致為魏晉時期。當時社會動蕩,士人常因生命無常、命運難測而產生對人生意義的追問,詩中通過古墓場景的描繪,反映了這一時期普遍的生命焦慮與及時行樂思潮。
詩以‘驅車上東門’所見郊野古墓為引,由墓及人、由古至今,層層推進,揭示‘富貴難久、生命易逝’的主題,最終以‘及時游豫’收束,語言質樸而情感深沉,是魏晉時期‘人的覺醒’在詩歌中的典型體現。
華年趲,芳訊到珍叢。秀萼乍舒金錯落,柔枝低亞碧玲瓏。先我坐春風。
志可洞金石,氣可塞堪輿。問君所志安在,富貴勝人乎。看取首陽二子,叩住孟津匹馬,天討不枝梧。特立浮云外,大塊可齊驅。鐵可折,玉可碎,海可枯。不論窮達生死,直節貫殊途。立處孤峰萬仞,袖里青蛇三尺,用舍付河圖。晞汝陽阿上,濯汝洞庭湖。
門外茫茫雪滿天,江邊寒壓釣魚船。先生獨發清幽興,郢曲高砍任醉眠。
天女美豐容,乘鸞過海東。清標光奪月,素質影翻風。柳絮情應遠,梨花夢未終。鶴棲璚樹冷,龍躍玉波空。
幸及西成早筑場,歲寒猶恐菜畦荒。山村肉價何須問,近日雞豚倍北羊。
君本同心友,相期到處同。調官先夢兆,分袂忽西東。劍閣風初煖,瞿唐雪正融。幾時行部遍,有信及征鴻。
閑人相訪有何妨。唯恐閑人話短長。真樂真閑無議論,至微至妙絕商量。是非欲說氣神散,名利讒言道德忘。不若澄心常默默,自然彼此得清涼。
我行出天臺,群山秀如舞。大江忽中開,金湯踞深阻。地勢抱鰲頷,人家綴蜂戶。東南有秀氣,天地此融聚。眼中識鄭君,精粹產茲土。元方亦俊拔,眉秀長鬣古。嚴君鶴發新,諸郎鳳毛吐。鄭君愛敬客,燈火聽夜雨。劇談隱民瘼,開口見肺腑。方今生民困,子亦念此否。努力樹明德,非子不與語。
長橋彎彎飲海鯨,河水不濺冰崢嶸。遠雞數聲燈火杳,殘蟾猶映長庚橫。道上征車鐸聲急,霜花如錢馬鬣濕。忽驚沙際金影搖,白鷗飛下黃蘆立。
句法徒能泣鬼神,文窮欲餞嘆無因。臨存多謝知音鮑,為洗胸中萬斛塵。
十年海上舊郎官,白發相期歲欲闌。處處風塵猶在目,歸來何日共綸竿。別后升沈事幾多,故人心事竟如何。落花啼鳥春無賴,莫遣風光笑薜蘿。
花前逸興欲傾杯,為問此心何處來。物理若還不我與,等閒那得笑顏開。
佳城寂寂長莓苔,縱我臨觀日幾回。千載松楸人共老,飛鳧常向月中來。
花影如潮潮怒卷。淡白猩紅,莫問愁深淺。寶馬馳風人踏蘚。綠珠樓下香塵碾。小立芳叢心繾綣。叵奈輕陰,遮卻傷春眼。一霎榮枯天不管。忍聽鶗鴂千山喚。
十年湖海別,歸興晚嵯峨。人遠黃花瘦,秋深白發多。鄉關愁隔絕,歲月苦消磨。對酒頻相憶,涼蟾宵渡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