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寨望洋
三秋策杖卦山巔,一望重洋思渺然。
作楫安瀾如此日,乘風破浪是何年。
氛消絕島魚游泳,氣結全臺象萬千。
門戶而今開鹿港,依稀爭看估人船。
三秋策杖卦山巔,一望重洋思渺然。
作楫安瀾如此日,乘風破浪是何年。
氛消絕島魚游泳,氣結全臺象萬千。
門戶而今開鹿港,依稀爭看估人船。
深秋時節我拄著拐杖登上卦山山頂,極目眺望那遼闊的大海,思緒悠遠。如今海面平靜,若要行舟安穩,可不知何時才能乘風破浪大展宏圖。海島之上戰氛已消,魚兒自在游動,整個臺灣島氣象萬千。如今鹿港門戶開放,人們紛紛好奇地爭看那商船。
三秋:指秋季,這里是深秋。
策杖:拄著拐杖。
卦山:山名。
作楫安瀾:意為行舟平安,安瀾指水波平靜。
乘風破浪:比喻排除困難,奮勇前進。
氛消:指戰爭等不祥之氣消散。
絕島:孤島,這里指臺灣島。
氣結:景象凝結,形容景象萬千。
門戶:指港口。
鹿港:臺灣地名,當時是重要港口。
估人船:商船。
此詩創作背景可能與當時臺灣地區局勢有關。鹿港作為重要港口開放,反映了當時商業貿易的發展和對外交流的增加。詩人在深秋登上卦山,看到臺灣島和平的景象和鹿港的繁榮,有感而發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在于表達詩人對和平景象的贊美和對未來的期許。其特點是借景抒情,將個人情感與時代背景相結合。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有限,但能反映當時臺灣地區的社會風貌和文人的心境。
朝服迎儺雜鼓鈴,冤魂億兆豈無靈。但將赴火鹿臺日,唱與佳人夢里聽。
休日相期上翠微,出門頗覺事多違。小舟送酒來何及,獨騎看山去又歸。山月抱琴尋澗水,天風倚杖叩巖扉。煙霞一榻無人共,夢繞瑤臺跨鶴飛。
何許飛來雙白鷗,碧山貼出雪花浮。倚欄只管移床立,看到雙鷗沒處休。
荒臺草綠鷓鴣飛,劍化龍津事已非。故國遺臣空北望,他鄉作客獨南歸。新祠海上經秋雨,舊業林間半掩扉。讀罷遺文腸欲斷,桐城何處一沾衣。
梁苑無人秋氣悲,吳門回首淚堪垂。知君不盡平生意,海內窮交更有誰。
取醉非無酒,忘憂亦有花。暫來疑是客,歸去不成家。桃李都無日,梧桐半死身。那堪衰病意,更作獨游人。
前年別鄉閭,今年出京邑。悠悠去江漢,杳杳事行役。所懼心志違,況此風波急。烏啼楓樹煙,雁下蘆洲夕。回首望長安,蒼茫寸心失。
貪得真迷境,持平實悟門。未妨人負我,各要子生孫。動輒聞誰死,猗嗟幸獨存。榮華何足記,衰悴不須論。客舍逢生日,鄰家送壽星。循彝須答禮,恃熟莫忘形。把筆遲賡和,開樽共醉醒。五兒一隨侍,心竊愧椿庭。
夢逐云天蝶未知,塵琴寧忍掛朱絲。拼將濁酒澆愁抱,頓覺清輝異昔時。萬里風塵人漸老,百年身世淚雙垂。呻吟怕礙鄰翁睡,破曉雞聲到耳遲。
三十失老親,常逢夢里真。劬勞初度日,慚愧百年身。白苧春衣潔,紅桃露顆新。恍然瑤島上,相對喜津津。
朝聽敕目夕治裝,眼底斑衣拜北堂。便養頗紆皇上念,叨榮亦列憲臣行。深秋雁影湖邊月,初臘梅花嶺上霜。平日齏鹽今日試,羊城回首是明光。
此地空懷屈宋音,無緣憑吊悵孤心。平原十日徒相款,咫尺三湘未可尋。游遠依然同迫厄,悲秋何處問登臨。祇憐入楚多騷怨,況復鄉思動越吟。
鉛槧誰分付,聞君有義方。紙田須樂墾,畫果豈堪嘗。得雨花蹊潤,隨風鳥韻長。公來詩不少,排日兩三章。
雙燕來故室,不見阿母語。穿窗入幕尋阿母,哀鳴欲棲還復舉。喃喃止翠桁,徘徊拂素幃。浮塵積玉珈,斷蘚生畫衣。雙燕年年春社來,阿母阿母何時歸。
石作藩籬樹作鄰,家生春菌與秋莼。偶遺書法呼兒子,未定詩篇詣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