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事三首 其二
家世相傳逢掖衣,如今結果亦隨時。
二三子遂舍瑟作,七十翁方扶杖嬉。
野老憂晴妨寶穡,社人怕雨濕靈旗。
遙知鈴閣無歌管,一點青燈照董帷。
家世相傳逢掖衣,如今結果亦隨時。
二三子遂舍瑟作,七十翁方扶杖嬉。
野老憂晴妨寶穡,社人怕雨濕靈旗。
遙知鈴閣無歌管,一點青燈照董帷。
家中世代相傳穿著儒服,如今也順應時勢有了結果。幾個年輕人放下瑟站起身來,七十歲的老翁正拄著拐杖嬉戲。鄉下老人擔憂晴天妨礙了珍貴的莊稼,社里的人害怕下雨打濕了靈旗。我遠知官府中沒有歌舞管弦,只有一盞青燈照著像董仲舒那樣苦讀的書帷。
逢掖衣:古代儒者所穿的一種袖子寬大的衣服。
二三子:指孔子的幾個弟子。舍瑟作:放下瑟站起來。出自《論語·先進》。
寶穡:珍貴的莊稼。
社人:社里的人。靈旗:古時出征或祈雨用的一種旗幟。
鈴閣:指官府。
董?。褐付偈嫦箩≈v學之事,后泛指書齋。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從詩中內容推測,當時社會處于相對平和的狀態,詩人可能在鄉村生活,看到百姓的生活狀態以及自身的經歷有感而發。
這首詩主旨是展現生活百態與自身心境。特點是將生活場景與文化典故結合。在文學史上雖不算有重大影響,但反映了當時文人的生活與情感。
摳衣步入軒轅界,身世翩翩物外游。自是塵囂隔天塹,高堂謾把翠鈿收。
滿目悲生事,因人作遠游。遲回度隴怯,浩蕩及關愁。水落魚龍夜,山空鳥鼠秋。西征問烽火,心折此淹留。
要明得喪非干我,須到身心洞徹時。徹處忘緣緣即徹,從茲出處但隨宜。
九日當年菊蕊遲,今年庭下半芳菲。禾收原野將成廩,楓落江湖欲授衣。何處好山饒勝概,擬攜家釀趁晴暉。病衰不復能搜句,聊插紅萸滿帽歸。
睒電穿帷疾,驚雷破夢遙。昨來一雨遍江皋。不恨春泥沒踝阻游遨。積素能明李,鮮紅欲綻桃。新時兒女最嬌饒。卻道百花齊放是今朝。
隨流節序去堂堂,湖海飄零漸老蒼。守歲孤燈聽夜雨,負嵎群盜窟江鄉。春光大地圍城減,白酒深杯坐漏長。苦想升平歸故里,窗前親嗅綠梅香。
一帶不結心,兩股方安髻。慚愧白茅人,月沒教星替。剩結茱萸枝,多擘秋蓮的。獨自有波光,綵囊盛不得。
秦州山北寺,勝跡隗囂宮。苔蘚山門古,丹青野殿空。月明垂葉露,云逐渡溪風。清渭無情極,愁時獨向東。
踏遍青山千萬重,藤蘿落落掛長松。昭明臺下寒煙覆,虞仲丘邊碧蘚封。丹井鑿時飛去鴿,澗泉流處破潛龍。古今多少興亡恨,都在聲聲晚寺鐘。
跡在世途心了了,兩全方顯丈夫兒。八風盡入遮那境,秘訣何勞問祖師。
肝肺槎枒劍作芒。朝來負手卻循廊。自將密意憐鴛偶,更寫新詞疊鳳章。廬阜遠,楚波長。安心是處即為鄉。試看放牧桃林后,那復人間有戰場。
狼奔豕突各西東,烽火倉皇處處同。我輩寧緣不義屈,彼蒼豈使即途窮。風波前路憑忠信,消息良朋阻雁鴻。萬里霜天今夜月,如何各在亂離中。
州圖領同谷,驛道出流沙。降虜兼千帳,居人有萬家。馬驕珠汗落,胡舞白蹄斜。年少臨洮子,西來亦自誇。
深山苦寒弗可居,門前積雪三尺馀。陰崖一夜石脫骨,寒溜萬瓦冰垂須。道人凍臥山之麓,暮爇松明煮溪綠。山陰孤棹期不來,夢入幽崖聞折竹。征西將軍持短兵,馳馬夜渡黃河冰。關東諸將面欲裂,嚴光獨釣桐江雪。
六合紛綸一卷藏。蓬壺咫尺海中央。仙官但重橫行字,世俗猶傳急就章。從舞楚,謾歌商。論才今古斗堪量。卻憐身后無窮事,付與盲翁好作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