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泰山六首 三
平明登日觀,舉手開云關。
精神四飛揚,如出天地間。
黃河從西來,窈窕入遠山。
憑崖攬八極,目盡長空閑。
偶然值青童,綠發雙云鬟。
笑我晚學仙,蹉跎凋朱顏。
躊躇忽不見,浩蕩難追攀。
平明登日觀,舉手開云關。
精神四飛揚,如出天地間。
黃河從西來,窈窕入遠山。
憑崖攬八極,目盡長空閑。
偶然值青童,綠發雙云鬟。
笑我晚學仙,蹉跎凋朱顏。
躊躇忽不見,浩蕩難追攀。
黎明時分登上日觀峰,舉手就好像能推開云的關卡。精神頓時四處飛揚,仿佛置身于天地之外。黃河從西邊奔騰而來,彎彎曲曲地流向遠方的山巒。憑靠著山崖極目遠望八方,目光盡頭是一片空曠。偶然間遇到了仙童,他綠發梳成雙鬟。笑著說我學仙太晚,虛度時光容顏已老。我正猶豫間他忽然消失了,浩浩渺渺難以追尋。
平明:黎明,天剛亮的時候。
日觀:日觀峰,泰山頂峰之一,為觀日出最佳處。
云關:指云霧繚繞的關隘。
窈窕:形容水流曲折宛轉的樣子。
八極:八方極遠之地。
值:遇到。
青童:仙童。
云鬟:高聳的環形發髻。
蹉跎:光陰白白地過去。
朱顏:紅潤的容顏。
這首詩是李白在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左右游歷泰山時所作。當時李白辭京遠游,在山水間尋求精神寄托和人生理想。他渴望超脫塵世,追求神仙境界,泰山的雄偉壯麗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
此詩描繪了詩人登泰山日觀峰的所見所感,展現了泰山的雄偉和自然的壯美。詩中融入了詩人對學仙的向往和時光流逝的感慨,體現了李白詩歌豪放飄逸、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的特點,在其山水詩中具有一定代表性。
千山萬山兩衲子,一瓢一缽云水長。寄與豐干莫饒舌,我自看山到石梁。
一餓無馀事,微箕恨不同。首陽惟爾拙,柳下復誰工。舊國灤河上,荒祠華岳東。可憐頑懦者,終古不聞風。
憒憒天公曉,精神殊乏少。一郡催曙雞,數處驚眠鳥。其覺乃于于,其憂惟悄悄。張儀稱行薄,管仲稱器小。天下有情人,居然性靈夭。
不堪秋色已悲涼,那更重陽對夕陽。白發蒼顏羞覽鏡,紫萸黃菊喜浮觴。且來高處開心目,莫引愁端撓肺腸。未信天教長作客,會須有日放還鄉。此生幾度換炎涼,過了重陽又一陽。無奈流年如轉轂,得逢佳節且飛觴。風前落帽從吹鬢,江上登臺任斷腸。老去已忘榮與辱,只思歸臥水云鄉。
回首人間萬態空,獨留山水寄絲桐。塵途擾擾思前日,海國泱泱見大風。車馬未成今雨約,煙霞惟慕小山叢。中朝若更求巖穴,召對還應集漢宮。
不知彈者為誰彈,一曲嘈嘈十指寒。喚起同舟聽胡語,前程多恐是桑乾。
老去宦情薄,秋來鄉思多。遙憐桑壟在,無奈棘林何。白水青沙谷,黃云赤土坡。幾時隨父老,社酒太平歌。
圣恩涵萬國,蠻夷犯天綱。寬刑冀或改,怙終彌弗臧。神人咸憤怒,天兵臨南荒。虎賁八十萬,士馬皆精強。陸行震山谷,水涉騰海洋。逆徒敢來拒,一鼓如驅羊。誰云富良險,坦若履康莊。誰云連柵固,易若摧枯楊。脅從悉罔治,渠魁獨奔亡。王師疾如飛,追逐窮潛藏。大索搗巢穴,如入無人鄉。生擒盡遺類,凱奏軍威揚。遂令炎服表,禾黍秋芒芒。昔陷狐貍窟,今蒙帝澤滂。父老饋簞壺,士女來元黃。捷書報天下,歡抃聲洋洋。平淮美憲宗,江漢贊宣王。小臣忝朝列,稱頌進明光。愿言祈圣壽,萬萬同天長。
寄跡小園中,豈不勝旅舍。俗事無交加,客身自閑暇。鄰家有酒沽,杯盤亦可借。吟侶適相過,新詩堪膾炙。足以慰我懷,留連日至夜。
濃淡煙云山展畫,淺深篙櫓水挼藍。扁舟我欲春風里,魚鳥依然舊所諳。
朔風卷寒云,空山雪深尺。日莫啟柴荊,獨見尋梅跡。
六月冰壺生晝涼,侯家池館勝平陽。樓頭霽色開鳷鵲,臺上新云似鳳皇。客詫郇公廚味好,人驚衛尉廁衣香。不煩投轄深相挽,小舫青油系綠楊。
物在人亡風月殘,一篇遺草墨花寒。可憐露冷猿啼夜,展向燈前不忍看。
人間何處有丹丘,曾到太湖頭。日高主人猶臥,花影滿重樓。尋畫史,接詩流,老滄洲。一村煙樹,數家茅屋,幾個漁舟。
檀幾竹架花陰,爇香蘭指瑤琴。一弄柔弦盡諗,曲終人喑。恁閑愁上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