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王十三維偶然作十首 二
北山種松柏,
南山種蒺藜。
出入雖同趣,
所向各有宜。
孔丘貴仁義,
老氏好無為。
我心若虛空,
此道將安施。
暫過伊闕間,
晼晚三伏時。
高閣入云中,
芙蓉滿清池。
要自非我室,
還望南山陲。
北山種松柏,
南山種蒺藜。
出入雖同趣,
所向各有宜。
孔丘貴仁義,
老氏好無為。
我心若虛空,
此道將安施。
暫過伊闕間,
晼晚三伏時。
高閣入云中,
芙蓉滿清池。
要自非我室,
還望南山陲。
北山種植著松樹柏樹,南山種植著帶刺的蒺藜。進出雖然方向相同,各自趨向的地方卻各有適宜。孔子推崇仁義之道,老子喜好自然無為。我的心若如虛空一般,這些學說將如何施行?暫時經過伊闕山之間,正值三伏天的傍晚時分。高高的樓閣直入云端,荷花布滿了清澈的池塘。但這終究不是我的居所,還是回望南山的邊際。
蒺藜(jí lí):一年生草本植物,果皮有尖刺,常生于沙地。
同趣:同方向,趣通“趨”。
老氏:指老子,道家學派創始人,主張“無為而治”。
晼(wǎn)晚:傍晚,日落時分。
伊闕:山名,在今河南洛陽南,因兩山相對如闕門得名。
芙蓉:荷花。
陲(chuí):邊際,邊緣。
此詩為儲光羲與王維交游期間所作(“同王十三維”即與王維同作),約創作于盛唐開元年間。當時詩人正值仕途早期,面對儒道思想的碰撞(儒家積極入世與道家超脫無為),通過自然景物與哲理思考,反映內心對價值取向的探索。
全詩以自然種植起興,引出道家與儒家思想的對比,結合伊闕行游的所見所感,表達對精神歸屬的迷茫與追尋。語言平實而哲理深刻,體現了盛唐詩人對生命意義的多元思考。
昨日尋春春不見,無酒又無花。欲約良宵玩月華。風雨黯天涯。今日尋春春正好,晴日欲烘霞。未覺銀河道路賒。胸自有靈槎。
風拂繁陰開曲徑,云移寸碧出遙岑。柳枝濯濯嫌煙淡,荷葉田田怯水深。
負劍追陪禮樂卿,五云三詔許陳情。御筵稽古經初輟,客路逢秋夢亦清。鈴索不驚萱草舍,版輿歡度剌桐城。槐軒寂寞齋居里,其那孤吟百感生。
瓔珞垂垂萼綠華,光明淡佇自成家。枕幃醞藉風流足,甘放朝來被底衙。愛春留得瓊英在,添竹扶將翠蔓高。更著金沙相間種,主人四壁錦周遭。
淳居萬山巔,土瘠稀良田。豐歉系饑飽,民命懸于天。人憂庚子歉,我見為豐年。蠶登百谷熟,箱萬倉盈千。異哉粟四穗,一干生南阡。豈無連理木,亦有雙華蓮。維茲孕瑞粟,庶補民艱鮮。嘉生本協氣,此事非偶然。竊聞野老說,守令仁且賢。官清簡案牘,刑省空扉圜。農耕士力學,工肆商充廛。午雞桑樹鳴,夜犬花村眠。君不見漁陽歌秀麥,善政青史編。又不見中牟書嘉禾,德化今古傳。猗歟際圣代,奇祥呈八埏。愿言叫閶闔,入奏冕旒前。
我作梅花村,詎藉羅浮譽。雞犬五家煙,籬落頗成趣。今朝新火紅,石罅泉脈注。茗瀹月溪春,未少寒食具。停車正亭午,微?集芳樹。梨栗亦向榮,嘉種雜姜芋。景鐘不可期,進退匪無據。散發磐石根,流云意來去。南薰灑然至,祛我煩世慮。矯首盻仙居,梅花更深處。
風雨送深秋,千山木葉流。黃花猶自艷,知為故人留。
曾從黃石拜陰符,未得論功養壽軀。眼底興亡過異代,檐前風雨憶江湖。種成古柏云中樹,抱愛玄孫掌上珠。閒說詩篇談往事,過村鳩杖不須扶。
柳葉桄榔五嶺南,使君曾此駐帷襜。法冠直指新峨廌,包匭生黎舊貢蚺。不信鱷魚還作惡,只應泉水便名廉。殊方風土須珍重,莫為溪山久滯淹。
十丈寒青玉,荼衙列戟排。瘵霖人似繭,痁橘峭于柴。梨月照衣苦,樵風拂柏乖。英雄須老死,遙集撰奇懷。
山不疑人人自疑,蒼梧被枉已多時。零陵召父經游地,莫向愚溪強賦詩。
閒花閒月免縈神,且樂明朝到手春。前日柳浪亭上客,今來留得幾多人。
碧水盈盈靜不流,來從云上蕩輕舟。綠蔭浸到湖心里,時有清風送白鷗。
江上有微徑,深榛煙雨埋。崎嶇欲取別,不見又重來。下馬未及語,固已慰長懷。江湖涉浩渺,安得與之偕。
吟夢舊圖題識遍,一時多少豪英。新圖欲補費經營。詞心微婉處,千載接平生。同是報人耽藝事,高風使我心傾。風云月露兩關情。聽鴻思續史,拂劍欲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