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懿太子挽歌五首 五
西望昆池闊,東瞻下杜平。
山朝豫章館,樹轉鳳凰城。
五校連旗色,千門疊鼓聲。
金環如有驗,還向畫堂生。
西望昆池闊,東瞻下杜平。
山朝豫章館,樹轉鳳凰城。
五校連旗色,千門疊鼓聲。
金環如有驗,還向畫堂生。
向西望去,昆明池廣闊無邊;向東眺望,下杜之地平坦開闊。山巒朝向豫章館的方向,樹木圍繞著鳳凰城(長安)。五校的旗幟連成一片,千家萬戶的鼓聲重疊響起。若金環的吉兆應驗,希望太子能轉世回到畫堂之中。
昆池:即昆明池,漢代所鑿,故址在今陜西西安西南。
下杜:即杜陵,漢宣帝陵墓所在地,在長安東南(今陜西西安東南)。
豫章館:長安附近的館舍名,或借指太子生前居所。
鳳凰城:指長安,傳說秦穆公女弄玉吹簫引鳳,后以鳳凰城代指長安。
五校:漢代設五校尉,掌京師屯兵,此處借指送葬的禁軍儀仗。
金環:用典,《晉書·羊祜傳》載羊祜前世為李氏子,曾取鄰家金環,后應驗。此處喻太子若能轉世重生。
恭懿太子李佋為唐肅宗次子,生母張皇后,上元元年(760年)薨,年僅五歲。杜甫時居長安,作《恭懿太子挽歌五首》以悼之,此為組詩第五首,通過送葬場景與轉世祈愿,表達對早夭太子的哀痛。
此詩以長安地理為背景,鋪陳送葬儀仗之盛,末句借“金環”典故寄寓轉世之愿,既展現了挽歌的莊重,又流露出對太子早夭的深切痛惜,體現杜甫詩歌沉郁頓挫的風格特點。
四海高風聚,湘沅宿雨收。時逢端午日,曉發木蘭舟。白芷千秋誦,滄波一脈流。洞庭云緲緲,思上岳陽樓。
春晴載酒一登臺,指點河山落日回。萬頃波翻樓櫓接,極天云靜畫圖開。憂時每憶批鱗疏,驚代爭傳倚馬才。不謂圣朝全盛日,亦令遷客渡江來。
學道猶如守禁城,晝防六賊夜惺惺。中軍主將能行令,不動干戈致太平。不耕而食不蠶衣,物外清閑適圣時。未透祖師關棙子,也須存意著便宜。十二時中莫住工,窮來窮去到無窮。直須洞徹無窮底,踏倒須彌第一峰。
秧針刺水綠短短,芒種未來正小滿。先時浸谷播稻灰,七寸秧苗瓏頭展。桔槔嗚,田水盈,前村后村布谷聲。壟頭移苗水中活,分得新秧兩指掇。絮襖纏身膝上褲,腳浸波心寒到骨。雨中各唱分秧歌,頭頂箬笠如蓋荷。與郎戲水同雙鵝,郎種二畝妾種一畝多。小姑來餉耕,肩頭擔飯籮,秧田樂,樂如何。
仙衣曳紫練裙黃,天遣清臞勝國香。月上小窗寒影動,不禁風味惱剛腸。剪成香蜜綴疏枝,度臘爭春已恨遲。清夜無人花睡去,小園風露更相宜。
睡起霜臺萬慮清,天時物理獨關情。黃梅熟后無風落,翠蘚看來冒雨生。學向靜中方識味,道全身內不干名。懸知千古無言子,不信人間有六經。
明月入東園,柳影在庭下。烱然如水蘋,可玩不可把。褰裳舞婆娑,誰識獨樂者。須臾清籟發,恍惚洞庭野。軒皇奏鈞天,此曲知者寡。何當乘飆輪,大笑呼白也。
古祠即舊宅,門徑清如水。欲識濂溪心,池中白蓮是。來尋孔顏樂,自覺風月美。吟弄意不窮,詠歸興難已。陶陶掃靜室,一悟無極理。
江上何人學遠游,揚帆鼓浪去無休。那知久歷風濤者,綠柳陰中穩系舟。
手攬羲和,頓策徐行。歸謁東父,遂造紫庭。授我神藥,服食體輕。一舉萬里,疾如迅霆。
暑霽清飆發,舲舟不待催。赤龍潛黝碧,白鳥振蒿萊。次第星洲過,琳瑯煙景開。唼云魚浪細,物我各悠哉。朝起松間道,苔衣渥露清。淥池山影碧,逸目稻疇平。林靄結初夢,鷗心得再生。恐將禽鳥嚇,企坐復周行。危亭邀把茗,倚徙白云端。青黛橫層巘,明珠嵌翠盤。石空聲殷殷,霞濕影漙漙。澗谷通溟極,蛟龍信可蟠。
君到吳山莫問禪,禪翁無法與君傳。若從妙喜覓言句,掀倒禪床卻悄然。
上天布同云,寒日墮不收。老木歸棲鴉,徹夜風蕭颼。屋茅盡以捲,掀?無停休。昏昏遍千里,落落連九州。誰將萬端葉,欲寒山中溝。寒蟲厭原野,枯桑叫林丘。冰下有河魚,忍凍誰肯求。萬間思廣廈,被覆焉能周。獨有力耕者,相看起歌謳。今年麥信好,明歲真無憂。矧茲百谷中,所急先來牟。去冬苦愆陽,詵詵出螟蟊。一雪今乃爾,來牟行有秋。沗予守西土,而豈為食謀。端居念農事,寧敢忘綢繆。吾藩盛鄒枚,森然擁戈矛。語氣各勍猛,星堂能少留。
秋水一泓澄皓彩,恰涵萬象與君同。星辰錯落應無數,秪在風神指點中。
月朔衣文繡,長夜游禁苑。列宿吐微铓,乘昏造虛館。瓊樓足清寒,欲進更蹇蹇。聞說九霄上,皓魄四時滿。黃文邀我游,蘭路肅吹管。何愁失照灼,弦望諒不遠。時去莫我留,更盡更展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