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真人二味口訣
虎伏龍亦藏
龍潛先伏虎
但畢河車功
不用隄防慮
黃老學飛仙
狂迷不得路
回首指牝雞
不測陰陽數
卻坐太一宮
參商方始遇
左右得近神
四相皆扶護
乾坤法象成
自有仙人顧。
虎伏龍亦藏
龍潛先伏虎
但畢河車功
不用隄防慮
黃老學飛仙
狂迷不得路
回首指牝雞
不測陰陽數
卻坐太一宮
參商方始遇
左右得近神
四相皆扶護
乾坤法象成
自有仙人顧。
虎伏下時龍也會潛藏,龍要隱伏需先讓虎伏下。只要完成河車修煉之功,便無需再提防憂慮。學黃老之術追求飛仙,若狂亂沉迷則難尋正途。回頭以牝雞為喻指點,是因難測陰陽變化之數。靜坐于太一神宮之中,參商二星方才得遇。左右親近得神仙護持,四象都來扶持守護。乾坤法象修煉成就,自會有仙人前來眷顧。
河車功:道教內煉術語,指元氣如河車周流不息的修煉功法。
黃老:黃帝與老子,代指道家學說。
牝雞:母雞,喻陰陽調和之理(《周易》中牝牡常喻陰陽)。
太一宮:道教最高神“太一”的神宮,象征修煉至高境界。
參商:參星與商星(此出彼沒),喻陰陽二氣調和相遇。
四相:或指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象,代指修煉關鍵狀態。
乾坤法象:天地法則的表象,指修煉與天地規律相合的境界。
張華(232-300)為西晉文學家、政治家,此詩為道教口訣類作品。西晉玄學興盛,道教修煉術體系化,張華受風氣影響,創作此詩總結內煉心得,指導后學。
此詩為道教修煉口訣,以龍虎、河車等意象闡述內煉要訣,強調遵循陰陽調和之理,避免狂迷,功成自會得仙眷顧。語言質樸,融合道教術語與哲理,體現西晉道教詩歌實用與哲理結合的特點。
轉紫芝。指東都帝畿。愁霧里、簫聲宛轉,輦路逶迤。那堪見、郊原芳菲。日遲遲。對列鳳翣龍旗。輕陰黯四垂。樓臺綠瓦沍琉璃。仙仗歸。
壽原清夜,寒月掩褕袆。翠幰雕輪,空反靈螭。憩長岐。嵩峰遠,伊川渺彌。此時還帝里。旌旛上下,葆羽葳蕤。
天街回、垂楊依依。過端闈。閶闔正辟金扉。觚棱射暖暉。虞神寶篆散輕絲。空涕涕。望陵宮女,嗟物是人非。萬古千秋,煙慘風悲。
時康三載升平世。恭謝三朝禮。
群臣禁衛帶花回,齪巷兒郎精銳。
戰袍新樣團雕擁,重隘圍子隊。
繡衣花帽挨排砌。錦仗天街里。
有如仙隊玉京來,妙樂鈞天盈耳。
都民觀望時,果是消災滅罪。
人物伊周樣。清政龔黃狀。平分風月雙溪上。紅顏方少壯。紅顏方少壯。
生賢令節,滿觴搖漾。紅袖舞,青蛾唱。我來祝壽無他望。相門重拜相。相門重拜相。
元宵三五酒半醺。馬蹄前、步步是春。鬧市里、看燈去,喜金吾、不禁夜深。
如今老大都休也,未黃昏、先閉上門。待月到、窗兒上,對梅花、如對故人。
月??煙景。遠思孤影。舊夢云飛,離魂冰冷。脈脈恨滿東風。對孤鴻。
翠珠塵冷香如霧。人何許。心逐章臺絮。
夜深酒醒燭暗,獨倚危樓。為誰愁。
是舍人才調,猶采茅、紫芝峰。有列宿心胸,清辭太白,雅趣元龍。從他暫、無氈官冷,怡然懷抱自從容。楓陛薦章吻合,金閨仙籍名通。
暑馀涼送薰風。圓桂魄、麗遙空。慶初度垂弧,蓮開十丈,酒滿千鍾。明年稱壽何處,看玉犀、人在玉堂中。藻鑒正當蓮省,諸生來到蟾宮。
日初長,寶爐一縷沈煙。綠陰新,垂楊亭榭,知誰巧擘香綿。有時共、落紅零亂,有時共、芳草留連。只道無情,那知有意,幾回飛過綺窗前。人爭訝,艷陽三月,干雪舞晴天。
游絲外,不堪燕掠,無奈蜂黏。那小鬟、忒煞嬌憨,鎮日地、倚闌干。輕吹處、櫻桃的的,閑拈處、筍指纖纖。愛點猩羅,裝成粉纈,嗔人不許放朱簾。
端相好、驀然風起,特送上秋千。明朝看,池塘雨過,萍翠應添。
翠縠參差拂水風。暖云如絮撲低空。麗人波臉覺春融。
纓掛寶釵初促席,檀高微注玉杯紅。芳醪何似此情濃。
勝日探梅去,邂逅得奇觀。南枝的皪,陡覺品俗又香慳。曾是瑤妃清瘦,帝與金丹換骨,酒韻上韶顏。百疊侈羅袂,小立耐春寒。
凝香地,古仙伯,玉塵間。煩公持并三友,秀色更堪飡。定笑芙蓉騷客,認作東風桃杏,醉眼自相謾。相見落詩筆,字字漱龍闌。
門柳疏疏映日,井桐策策翻秋。
蕭條不似那時游。只有山光依舊。
別久猶牽去夢,懷多還惹新愁。
吹簫人在雁回州。不管沈郎消瘦。
年年巖桂。恰恰中秋供我醉。
今日重陽。百樹猶無一樹香。
且傾白酒。賴有茱萸枝在手。
可是清甘。繞遍東籬摘未堪。
漠漠晴霓和雨收。長波千萬里,拍天流。
云帆煙棹去悠悠。西風里,歸興滿滄州。
謾道醉忘憂。蕩高懷遠恨,更悲秋。
一眉山色為誰愁。黃昏也,獨自倚危樓。
海角芳菲留不住。筆下風生,吹入青云去。仙籍有名天賜與。致君事業安排取。
要識世間平坦路。當使人人,各有安身處。黑發便逢堯舜主。笑人白首耕南畝。
薄雨初寒,斜照弄晴,春意空闊。長亭柳色纏黃,遠客一枝先折。煙橫水際,映帶幾點歸鴉,東風銷盡龍沙雪。還記初關來,恰而今時節。
將發。畫樓芳酒,紅淚清歌,頓成清別。已是經年,杳杳音塵多絕。欲知方寸,共有幾許清愁,芭蕉不展丁香結。枉望斷天涯,兩厭厭風月。
多情被惱。枉了東君無限巧。
真個愁人。一片輕飛減卻春。
闌干憑暖。目斷彩云腸也斷。
兩岸青山。隱隱孤舟浪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