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 四
吾有一軀佛,世人皆不識。
不塑亦不裝,不雕亦不刻。
無一滴灰泥(《布袋和尚傳》作“無一塊泥土”),無一點彩色。
人畫畫不成。賊偷偷不得。
體相本自然,清凈非拂拭(《布袋和尚傳》作“常皎潔”)。
雖然是一軀,分身千百億。
(以上四首均見《五燈會元》卷二、《明州定應大師布袋和尚傳》、《明州岳林寺志》〖清戴明琮撰〗卷三。)
吾有一軀佛,世人皆不識。
不塑亦不裝,不雕亦不刻。
無一滴灰泥(《布袋和尚傳》作“無一塊泥土”),無一點彩色。
人畫畫不成。賊偷偷不得。
體相本自然,清凈非拂拭(《布袋和尚傳》作“常皎潔”)。
雖然是一軀,分身千百億。
(以上四首均見《五燈會元》卷二、《明州定應大師布袋和尚傳》、《明州岳林寺志》〖清戴明琮撰〗卷三。)
我有一尊佛,世上人都不認識。它不用塑造也不用裝飾,不用雕刻也不用刻畫。沒有一滴灰泥涂抹,沒有一點色彩描繪。人們想畫也畫不出來,小偷想偷也偷不走。它的體相本就自然天成,清凈無需擦拭。雖然看似只有一尊,卻能分身成千百億。
偈:佛經中的唱詞,這里是一種類似禪語的韻文。
軀:尊,用于佛像的量詞。
拂拭:擦拭,這里指刻意的修飾。
此偈出自布袋和尚,他生活在五代時期,當時佛教禪宗盛行。布袋和尚以其不拘常規的行為和高深的禪理聞名。這首偈可能是他為了向世人傳達佛性并非外在形式,而在于內心自然清凈的理念而作。
這首偈的主旨是強調佛性的自然本真,不依賴外在形式。其特點是語言通俗卻蘊含深刻禪理。在文學史上,它豐富了禪詩的內容,體現了禪宗思想對文學創作的影響。
月落銀臺初勘契,
一聲金鎖禁門開。
千官聳轡爭朝路,
騶士籠街宰相來。
壓架新蕤香未露,先得一枝天所付。
既得復持平等心,膽瓶轉施愚翁處。
染露檀心嫌粉白,數花欲作鵝兒色。
圃中不為客分春,使君自有分春力。
一派青山儼畫圖,山名羊石舊相呼。
初平仙去誰還叱,居士今來趣更殊。
地僻秦人鞭不到,巖幽黃老靜傳符。
世途久厭浮塵惡,愿與山靈借一區。
參天朱閣峻,拂地柳條垂。
太液綠波漲,建章春漏遲。
長人執兵立,小豎插花嬉。
但只逢人說,無由預此時。
萬里何鄉老,青天白帽來。
神仙在人世,隨處是蓬萊。
云影千江月,天心數點梅。
平生夫子意,又許鑄顏回。
云卷雷鳴這番雨,盡洗卻,囂塵去。
梧桐葉闊蔽幽戶,點點滴,晶瑩露。
窗前把卷心難駐,問涼到,君邊否?
斜陽紅染遠山暮,暮山外,凝思處。
思睡。思睡。夢遠來遲月墜。
新涼夜味誰知。秋窗有客皺眉。
眉皺。眉皺。忍見東籬花瘦。
山夾深江入海濤,扁舟來往未云勞。
新松倚岸疑陰淺,短杖隨身怯路高。
塔頂千燈明昨夜,天中孤月待吾曹。
卻緣憚暑參差甚,虛閣誰飛白兔毫。
蕭騷葉滿窗,楓落話吳江。
坐久枯蘭燼,言深倒酒缸。
寒泉鳴廢圃,鄰月影高幢。
碧楯方塘曲,昂藏老鶴雙。
百花開盡正冬殘,肯讓梅花獨占冠。
愛靜不容蜂蝶見,守貞豈畏雪霜寒。
印心知己惟明月,得意良朋只素蘭。
質潔為嫌塵土污,托根清水放銀盤。
衡門聊偃息,泌水可忘餐。
黃鳥林中聽,青山江上看。
云流石幾凈,花落竹房寒。
短發偏宜散,何須制籜冠。
一鳥投深林,千群競相逐。
始知鳥雀心,亦不事孤獨。
朝引出郊原,暮引歸空谷。
秋叫秋霜寒,春鳴春草綠。
誰云乞野人,一塊果天福。
誰嗟白額魚,卻為豫且辱。
榮辱寧幾何,一身苦不足。
但食沙邊魚,莫啄田中粟。
粟本人所爭,爭心起傾覆。
一旦布網羅,卻同魚與肉。
晨渡晃州月,暮宿清浪館。
迢遞豈不勞,王程詎能緩。
學道三十年,小技慚搦管。
忝竊藩一方,微躬百憂滿。
惟饑常夢餐,孰寒不念煖。
矧茲飽煖情,如系屈伸腕。
牧事貴不擾,此理良可忖。
勿以小何傷,剪爪懼膚損。
先民此明訓,行哉善用短。
飛英不向枝頭住。等閑又送春歸去。
云幄翠陰浮。長隨日腳流。
玉簫吹鳳怨。驚起樓中燕。
飛去自雙雙。惱人空斷腸。
江干新雨晴,江纜新流上。
船頭轉云峰,船尾疊花浪。
中洲蹇誰留,渺渺臨風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