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偈 二十
合瞋不須假,合喜不須喜。
喜即婬欲生,瞋即毒蛇起。
毒蛇起猛火,婬欲成貪鬼。
猛火和貪鬼,癡狼咬心底。
妄想如恒沙,煩惱無遮止。
無明黑漆漆,渴來飲咸水。
終日緣事走,不肯入空理。
合瞋不須假,合喜不須喜。
喜即婬欲生,瞋即毒蛇起。
毒蛇起猛火,婬欲成貪鬼。
猛火和貪鬼,癡狼咬心底。
妄想如恒沙,煩惱無遮止。
無明黑漆漆,渴來飲咸水。
終日緣事走,不肯入空理。
該發怒時不必偽裝,該喜悅時不必強作歡喜。喜悅會引發貪欲,憤怒會激起如毒蛇般的嗔恨。嗔恨如猛火燃燒,貪欲化作貪婪之鬼。猛火與貪鬼,如同癡狼啃咬心底。妄想多如恒河沙粒,煩惱無窮無盡。愚癡無智一片黑暗,口渴卻飲咸水(越飲越渴)。終日為俗事奔波,不肯修學空性之理。
瞋(chēn):佛教術語,指嗔恨、憤怒,三毒(貪嗔癡)之一。
婬欲:此處指過度的貪欲,非僅指色欲。
恒沙:恒河沙數,比喻數量極多。
無明:佛教術語,指愚癡無智,對真實事理的無知。
空理:佛教的空性之理,指一切事物皆無固定自性。
此詩為佛教偈頌,當創作于佛教思想廣泛傳播的背景下。偈頌多為僧人或修行者闡述佛理、勸誡修行所作,旨在通過簡練的語言揭示貪嗔癡等煩惱的危害,引導世人修學空性,破除執著。
全詩圍繞“貪嗔癡”三毒展開,指出情緒與煩惱的因果關聯,以通俗意象警示世人遠離妄想,勸誡修學空理。語言質樸,邏輯清晰,是佛教勸世偈頌的典型之作,體現了禪宗“直指人心”的宣教特色。
既通天癸始生時,自有真陽應候回。三昧火從離位發,一聲雷自震宮來。氣神和合生靈質,心息相依結圣胎。透得里頭消息子,三關九竅一齊開。
余為田舍翁,世上最貧窮。家中無一物,啟口說空空。舊時惡知識,總度作師僧。和合一處坐,常教聽大乘。食時與持缽,惟我一人供。
下瞰寒江百尺坡,小松新種也婆娑。栽培擬待凌云日,眼底浮花奈若何。
樂事平生數已微,凋年繼見更依依。惜春惜別終難惜,歸北歸南未是歸。天目山中春酒熟,桐廬江上鱖魚肥。何時把臂成長往,隔斷人寰所見稀。
東山相別又相逢,轉覺衰頹一老翁。子約重來我方去,滿庭黃葉正秋風。
漢世諸陵已古邱,悲風摵摵老梧楸。金人往日淚曾墮,石馬何時汗忽流。江北江南千里隔,身前身后百年愁。九原定有英靈在,消得寒儒浪白頭。
從來方面貴,體尊吟詠少。君侯七尺軀,詩膽看更小。句如星斗爛,氣與云天杳。詞源倒三江,傾瀉何時了。
歸墟何處是,愁帆一掛,凄斷再來心。廿年驚噩夢,幾許悲涼,清淚比潮深。招魂剪紙,算慰藉、惟倚微吟。何幸逢、白頭湔祓,空外叩寥音。還尋。殘燈情話,小閣芳罍,便幽棲能準。空賺將、輕過歡日,重愴離襟。人生幾度能禁別,問爭如、遙望商參。應好待,秋堂聽雨愔愔。
幽芳泣露質,好鳥飲春聲。盡向東風里,悲歡各有情。
合綰絲綸對紫薇,卻捫青壁聽猿啼。祇應許國心金石,蜀道如天亦可梯。
平等無有二,終日同宅住。世人不了妄,心生外緣取。取得外相佛,樂卻變成苦。苦即諸法生,大海從何渡。為報知音者,好好看道路。
真鉛真汞大丹頭,采取當于罔象求。有作有為終有累,無求無執便無憂。常清常靜心珠現,忘物忘機命寶周。動靜兩途無窒礙,不離當處是瀛州。
物外風期跡已陳,須知日月去來頻。我今欲換神仙骨,還向山前逢異人。
妖嬈破瓜女,爭上秋千架。香飄石榴裙,影落薔薇下。
虐雪饕風作道場,那知世有汗如漿。剩持塞外寒林影,來淡樓頭酷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