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偈 一○○
佛亦不離心,
心亦不離佛。
心寂即菩提,
心然即有物。
物即變成魔,
無即無諸佛。
若能如是用,
十八從何出。
佛亦不離心,
心亦不離佛。
心寂即菩提,
心然即有物。
物即變成魔,
無即無諸佛。
若能如是用,
十八從何出。
佛性不離開人心,人心也不離開佛性。心若寂靜便是菩提,心若躁動便生外物。執著外物便會生魔,空無執著則無諸佛相。若能如此運用心法,十八界又從何處生起?
菩提:梵語音譯,指覺悟、智慧,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
然:通“燃”,此處指心的躁動、執著狀態。
十八:佛教術語“十八界”的簡稱,指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六識(眼耳鼻舌身意識),是產生煩惱的根源。
此詩偈當為唐代禪宗思想影響下的作品。禪宗主張“即心即佛”,認為佛性本自具足于人心。作者通過此偈闡釋心性與佛性的關系,強調修心需破除對外物的執著,回歸心的寂靜本然,反映了禪宗“明心見性”的修行理念。
全詩核心為“心佛不二”,指出心的狀態(寂或然)直接決定修行結果:心寂則得菩提,心執則生魔障。通過否定“十八界”的根源性,強調修心需回歸本然,是禪宗心法的簡練表達。
渝水天沉醉,滇京血怒流。喪心憤群丑,切齒誓同仇。民主功應奏,和平愿尚酬。英靈知未沫,掃蕩舊神州。
挑燈夜讀散宜生,愈讀愈思愈有情。如肯一詩來贈我,春光冉冉萬山青。
江湖此卷三千首,今古何年二百春。明日會尋留鶴老,北山燈火拜劉因。
擇食麇相喚,無人意不驚。猿啼風動葉,機熟兩忘情。烏逐山公噪,驚麇仰望疑。春林無一事,獝狘自生悲。
老我年來兩鬢秋,半因詩債半閒愁。不知山鳥緣何事,也向西風嘆白頭。
掃榻開軒走寺宮,吾曹終日得從容。夕陽初落鳣溪路,云氣半遮獅子峰。試問丹砂回白發,何如瀑布煮枯松。暮年縱有壯心在,歸意已勝山色濃。
萬籟無聲月滿山,看時容易入時難。昔年閩有洪唐寨,爭似云中者一關。
一陽初動生意微,悽風苦雨何雰霏。不須緹室試葭管,已驗時豐與歲饑。剝復陰陽催短景,乘除天地見深機。時平酒賤且勤買,醉后省知人是非。
朗陵三度閱梅花,每覺鄉心感物華。老婦攜來孫與子,一堂相聚宦為家。流鶯巧弄春風裊,弱柳柔翻暖日斜。妻務焚香兒課讀,公庭無事早歸衙。
午槐團影占風輕。茶煙縷縷青。竹爐湯沸響瓶笙。紅兒手自烹。祛倦魄,引吟情。閑中事事清。漢宮無用賜金莖。相如渴已醒。
春城長憶舊歌鐘。花前琥珀濃。碧闌干外露華濃。燈痕暈靨紅。翻舞曲,展顰容。柔情薄醉中。醉余歡事幾時重。頻番廿四風。
空傳玉匣自神京,大石泉流骨亦清。鳥篆殘碑風雨后,依稀猶認雪庵名。
朝市謠傳嘖嘖聞,負山無力笑饑蚊。早知長白銷王氣,又見西歐熾戰氛。翻恨病狂諸策士,養成跋扈一將軍!荷戈赴敵西南省,忍見中原逐鹿紛?
神丘隱云岊,靈源渺天河。陰火煮玉泉,陽暈瀲朱波。吹律豈鄒子,煉石疑媧娥。乳竇沉水碧,埼梁起盤渦。漸漸不濡軌,汨汨常盈科。偕賞玩仙液,蘊真洗人痾。浴蘭興遠思,沐芳詠遺歌。銅池漢霤側,扣墄驪山阿。朝宗阻江漢,褰裳限牂牁。天隅感流落,日蕳吟蹉跎。
月輪惹禍值秋中,夢入云霄萬念空。恍聽猿猱啼峽雨,猶分蝌蚪涉瑤宮。隔膜豈顧安危慮,融洽偏成造化功。天下興亡匹夫責,丘山何懼為誰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