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偈 四十六
常聞阿閦佛,擬向東方討。
今日審思維,不動自然到。
語汝守門奴,何須苦煩燥。
我奏父王知,與汝改名號。
破卻有為功,顯示無為道。
常聞阿閦佛,擬向東方討。
今日審思維,不動自然到。
語汝守門奴,何須苦煩燥。
我奏父王知,與汝改名號。
破卻有為功,顯示無為道。
常聽聞阿閦佛,打算到東方去尋找。如今仔細思考,不須行動自然能到達。告訴那守門的人,何必如此苦惱煩躁。我向父王啟奏,給你更改名號。破除有為的功夫,彰顯無為的大道。
阿閦佛:是東方妙喜世界的教主。
審思維:仔細思考。
守門奴:這里可能是一種比喻,指代執著于外在形式、煩惱的人。
有為功:佛教術語,指通過各種具體的修行方法和行為所取得的功效。
無為道:不借助造作、自然而然的大道。
這首詩偈可能創作于佛教思想盛行的時期,詩人或許是一位修行者,在長期的修行過程中對佛法有了深刻的感悟,看到人們在修行中過于執著外在形式而忽略內心,便創作此詩偈以勸誡世人。
這首詩偈主旨是勸人擺脫對有為法的執著,體悟無為之道。其特點是語言通俗,以淺近的話語闡述佛理。在佛教文學中,它為后人理解佛教修行理念提供了一種簡潔而深刻的表達。
雨過汀沙失舊痕,春寒鸚鵡悶無言。楊花春水成萍葉,蹤跡猶難到故園。依稀舊館綠楊舟,不見群鷗見水流。白發青燈孤負盡,至今猶自替人愁。
亭前空凝佇,渺然昧前因。黃葉堆院落,綠觴沉水濱。坦腹人不在,高抱誰與陳?休嗟乖時運,長念造化均。隔雨香凜洌,臘梅催歲新。
世人畏世險,談險而指咋。死生貴得所,豈在坦與阨。烈婦覷深澗,不異處華簀。肌骸愿如粉,真成屑瓊璧。瓦全居繡幃,何殊叢刃鏑。想當飛身時,天帝為之格。天帝為之格,人誰不痛衋。
江上中秋月,天邊白發翁。一輪還自滿,千里共誰同。擾擾干戈后,棲棲羈旅中。持杯那復問,一釂百分空。
薊門暫脫老萊衣,望入吳山煙樹微。天外不愁歸路遠,客邊未忍與親違。風清古道嘶征馬,酒勸長亭對夕暉。聚散有期君自卜,幾時還復到京畿。
竹風吹動草根塵,熠熠高低自照身。每夜囊盛光到曉,書齋送與少燈人。
連連春雨幾黃昏,溪岸人家水近門。借問人家水曾落,竹林枝上看風痕。
楊待韶,塑得好。弄泥弄水,何曾養浩。休廝哄、休乞詩詞,好留心向道。細研窮,得尋討。凈里清中,自通玄奧。氣神精、無漏丹成,跨云歸蓬島。
九溪十八澗邊游,風景蕭疏接素秋。野草怕人愁有剩,尚馀翠色映雙眸。
浴丹仙已遠,甃冷蘚痕鮮。斷綆無人汲,空遺浸月泉。
病耄猶知發出狂,臥嗔惡少強移床。丈夫死義無悲淚,市上傍觀為兩行。
灤河上游陜,涓涓僅如帶。偏嶺下橫渡,復繞行都外。頗聞會眾潦,既遠勢滂沛。雖為禹貢道,獨與東海會。乃知能自致,天壤無廣大。
澄潭見底數鯈魚,松籟沉沉樂出虛。回首神清宮去路,大勞山色迓肩輿。
風雨瀟瀟夜未央,客床孤寂似禪床。庸材敢望日三接,佳士尚留天一方。萬事到頭都是夢,此心安處即吾鄉。卜鄰陽羨溪山好,遠勝毗陵古戰場。
淺水灣清,寶云山麗,島國煙嶼縱橫。花香雨過,樓閣倚天星。珠市光芒射眼,綺羅煥,不夜仙坰。長街里,夷娃淺笑,牽挽犬兒奔。堪驚。烽火起,犀梳拋垛,鸞鏡分形。共煙埋奇舞,歌斷雕甍。可嘆南天姹女,遣重嫁,丑發鬅鬙。背燈坐西風雨。泣失恨困蓬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