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波樂 十三
法性本來常存,茫茫無有邊畔。
安身取舍之中,被他二境回換。
歛念定(任錄作“之”)想坐禪,攝意安心覺觀。
木人機關(任錄作“挾開”)修道,何時可到彼岸?
忽悟諸法體空,欲似熱病得汗。
無智人前莫說,打破君頭萬段。
法性本來常存,茫茫無有邊畔。
安身取舍之中,被他二境回換。
歛念定(任錄作“之”)想坐禪,攝意安心覺觀。
木人機關(任錄作“挾開”)修道,何時可到彼岸?
忽悟諸法體空,欲似熱病得汗。
無智人前莫說,打破君頭萬段。
法性原本就永恒存在,廣闊得沒有邊際。若在取舍中安身,就會被有無二境左右。收斂雜念去坐禪,集中意念來安心止觀。像木人機關般修道,何時才能到達解脫彼岸?忽然領悟到諸法皆空,就像熱病出了汗般暢快。別在沒有智慧的人面前說這些,否則會惹得他們暴跳如雷。
法性:指事物的本質、本體。
邊畔:邊際。
二境:指有無、空有等相對的境界。
歛念:收斂念頭。
覺觀:佛教術語,指心的兩種狀態,覺是粗想,觀是細想。
木人機關:比喻機械、刻板地修行。
彼岸:佛教指超脫生死的境界。
諸法體空:一切事物本質都是空的。
此詩可能受寶志《大乘贊》影響而作。當時佛教發展,修行方式多樣,有人陷入刻板修行,作者借此詩表達對正確修行方式的看法,引導人們領悟諸法體空的真諦。
主旨是強調修行要領悟諸法體空,反對機械修行。其特點是用通俗語言說佛理。在佛教文學中,為修行者提供了不同視角,對后世理解佛教修行有一定啟示。
掖城青桂隱團團,詞客開尊正耐看。色過露盤分半璧,影浮宮瓦動層瀾。吹笳漸覺千門曙,搗練誰知此夜寒。無奈秋光常滯客,幾回圓缺在長安。
天關白日□懷云,赤縣神州聲易聞。我欲乘云還岳去,憑公先報祝融君。
地靈物秀古稱雄,前有汾陽后范公。千古山川形勝地,兩朝人物畫圖中。一家忠厚馀風化,七月蠶桑詠女功。誰識圣賢遺意在,黍離篇末繼豳風。
書帙兒能整,柴扉手自開。夢殘江月上,酒醒竹風來。舊集秋重校,微吟日幾回。初無俗客飯,當有故人杯。
過盡盤山險,登臨意忽平。殿燈搖佛影,瀑布雜鐘聲。湫闊龍居頂,路回峰換名。曉行林日薄,海氣接云生。
東南海一隅,天闕勤望眼。登拜想氤氳,殿上香爐篆。
細寫新詩寄嶺南,區區誰識是空函。止啼黃葉從君玩,無口匏瓜且自緘。風轉谷聲鳴眾籟,日回竿影下長杉。何人領取居山去,脫卻平生鶻臭衫。
山人本合居巖嶺。聊問支郎分半境。殘年藜杖與綸巾,八尺庭中時弄影。呼兒汲水添茶鼎。甘勝吳山山下井。一甌清露一爐云,偏覺平生今日永。
誰栽沙苑千株柳,爭似廬山萬本杉。如欲歲寒長不改,更栽松柏滿幽巖。
雨風初夜聲悲壯。漸瀟瀟、滴空階上。一年秋在夢中來,訊人間無恙。應知相憶淺,不敢推衾遠望。去年湖月照人圓,復照荷花浪。
江上浮嵐半有無,輕煙淡蕩月模糊。彭郎隔水休相喚,別是人間一小姑。
老來可喜,是歷遍人間,諳知物外。看透虛空,將恨海愁山,一時挼碎。免被花迷,不為酒困,到處惺惺地。飽來覓睡,睡起逢場作戲。休說古往今來,乃翁心里,沒許多般事。也不蘄仙不佞佛,不學棲棲孔子。懶共賢爭,從教他笑,如此只如此。雜劇打了,戲衫脫與呆底。
?水既凈。?導既平。?□既止。嘉尌則里。天子永寧。日隹丙申。昱昱□□。?其□導。□馬既陳。敖□康康。□駕□□。左驂□□。右□??。□□□□。母不□□。四翰??。□□公謂大□。金及如□□。害不余□。
冉冉風塵客,悠悠桑梓情。十年俱潦倒,片語盡平生。候館悲秋色,鄉園羨晝行。平安惟兩字,憑為報柴荊。
端溪溪水自西來,誰把龍門石壁開。春漲便從山下瀉,茫茫朝暮響于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