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
九日重陽節,三秋季月殘。
菊花催晚[氣](據《古今歲時雜詠》補),萸房避早寒。
霜濃鷹擊遠,霧重雁飛難。
誰憶龍山外,蕭條邊興闌?
九日重陽節,三秋季月殘。
菊花催晚[氣](據《古今歲時雜詠》補),萸房避早寒。
霜濃鷹擊遠,霧重雁飛難。
誰憶龍山外,蕭條邊興闌?
在九月九日重陽節這天,秋季的第三個月已接近尾聲。菊花似乎在催促著晚秋的氣息,茱萸囊能讓人躲避初來的寒意。濃霜之下老鷹能搏擊到更遠處,大霧彌漫大雁飛行也變得艱難。有誰會想起龍山之外,邊境的景象一片蕭條,興致也已闌珊。
三秋季月殘:秋季第三個月快要結束。秋季分孟秋、仲秋、季秋,季秋即農歷九月。
萸房:茱萸囊,古時重陽節有佩戴茱萸囊的習俗。
龍山:在今湖北江陵縣西北,東晉桓溫曾于重陽節在此宴集僚佐。
邊興闌:邊境的興致已盡,指邊境景象蕭條,讓人提不起興致。
此詩創作具體時間不詳。重陽節是傳統節日,人們多會在此時聚會賞菊等。詩人或許在這一天看到晚秋景象,又聯想到邊境的蕭條,從而有感而發創作此詩。
這首詩以重陽節為背景,描繪了晚秋景象和邊境的蕭條。主旨在于借景抒情,抒發詩人的感慨。在文學上展現了詩人對自然和社會現象的敏銳觀察與情感表達。
老月淪精射海波,珠繩分秀貫神螺。鷓斑漬粉垂金薤,鸚喙嫌寒縮翠窠。樽出癭藤紋浪異,瓢成椰子腹空皤。飲馀疑與溪娘遇,一笑相看發浩歌。
蟆背似覆盂,蟆頤似偃月。謂是月中蟆,開口吐月液。根源來甚遠,百尺蒼崖裂。當時龍破山,此水隨龍出。入江江水濁,猶作深碧色。稟受苦潔清,獨與凡水隔。豈惟煮茶好,釀酒應無敵。
昨日春雨好,莪葉青青小。今日秋霜飛,青青盡枯槁。秋霜春雨各有時,兩丸東西寧少遲。兒今得官親不在,滿地寒蒿不堪采。
荻風蕭瑟樹煙多,綠水澄潭足芰荷。誰信夜深來太液,共搖仙艇坐星河。
道緣為重世緣輕,總屬閒游豈計程。九曲仙班邀鶴馭,半空天樂奏鸞笙。經旬絕粒拋煙火,到處行歌變姓名。多少函中遺蛻在,不知若個是前生。
鐵干青虬踞遠岑。明珰翠羽出江潯。高山流水待知音。籟寂忽傳風謖謖,波回閑弄玉泠泠。幾人弦外識琴心。
三冬枯木遇春陽,翠萼寒英噴古香。雪鬢老婆情未瞥,冷看花樹哭檀郎。
運歷三元正,升平太古同。五侯皆輯瑞,四海盡占風。圣政乾行內,群生壽域中。撞鐘元會罷,晃朗日升東。
寒山道,無人到。若能行,稱十號。有蟬鳴,無鴉噪。黃葉落,白云掃。石磊磊,山隩隩。我獨居,名善導。子細看,何相好。
幾樹山櫻曲檻前,花開如火葉如煙。待將短句誇形似,已被休文道欲燃。
避世山中祇樹亭,綠陰繞舍忽青青。拋書自笑爬沙手,要挽天河洗甲兵。
燕市離歌動,殊非故國聞。清樽聊共我,黃發更憐君。縣隱潼關樹,堂流華岳云。不知松月下,誰與坐宵分。
一水瀠回繞沌村,子房苗裔此間存。同居八世三千口,可惜君恩未表門。
渚煙深處白牛歸,稚子焚枯飯客遲。風動葉聲山犬吠,今朝出郭不相隨。
秋雨復如注,旌旗仍赴西。仆馬不能立,杯酒那可攜。公歸定十月,山莊事粗沒。新釀既已成,嘉殽有薇蕨。即今搆小亭,亭成佇公坐。雖無絲竹陳,可試風雅課。南山秋暮佳,氣色清且翠。眺覽既中愜,嘯歌或幽邃。此役千國經,天下由重輕。古哲務成事,今人唯釀名。往往十年邇,邊陬太乏理。輿皂皆所親,毀譽出憎喜。雖悉延訪心,紛亂若絲枲。積今日益滋,君子復輕信。自謂根蒂獲,豈有纖細近。治邊如治鮮,要在審其勢。剖斷貴神速,宰制厭牽系。近聞甘泉城,皇皇盡危懼。主者諭不開,倉卒何以計。遠人遵訛言,其情易搖曳。片言昆崙摧,轉擬萬夫斃。公固豈弟人,弛張有程具。向既失緩急,今且須砥礪。同事六七公,休休皆偉器。當事必安舒,臨機戒輕驀。嗟嗟千里心,顧此豈能白。亦知芻蕘微,贈公冀公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