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波樂 七十四
身是五陰(一作“蔭”)城,周廻無里數。
上下九穴門,膿流皆臭瘀。
湛然膿血間,安置八萬戶。
余有九(一作“四”)千家,出沒同居住。
攘攘相食噉,貼貼無言語。
總在糞尿中,不解相蛆姡。
身行城即移,身臥城穩具(一作“住”)。
身死城破壞,百姓無安處。
身是五陰(一作“蔭”)城,周廻無里數。
上下九穴門,膿流皆臭瘀。
湛然膿血間,安置八萬戶。
余有九(一作“四”)千家,出沒同居住。
攘攘相食噉,貼貼無言語。
總在糞尿中,不解相蛆姡。
身行城即移,身臥城穩具(一作“住”)。
身死城破壞,百姓無安處。
人的身體就像由五陰構成的城池,周圍沒有具體的里數可量。身體上下有九個孔竅,流出的都是又臟又臭的膿血。在這膿血之中,居住著眾多生靈。大概有八萬戶,還有九千(或四千)家,它們在身體里進進出出共同居住。它們紛紛擾擾互相吞噬,緊緊挨挨不發一言。它們都處在糞尿的環境中,卻不明白彼此互相嫌棄。身體行動時,這‘城池’就跟著移動;身體躺下時,這‘城池’就安穩地停留。人一旦身死,這‘城池’就會毀壞,里面的‘百姓’也就沒有安身之處了。
五陰:佛教用語,即五蘊,指色、受、想、行、識,這里將身體比作由五陰構成的城池。
周廻:周圍。
九穴門:指人體的兩眼、兩耳、兩鼻孔、口、尿道、肛門九個孔竅。
臭瘀:又臟又臭的膿血。
湛然:形容膿血積聚的樣子。
攘攘:紛亂的樣子。
貼貼:緊緊挨挨的樣子。
蛆姡:嫌棄。
《回波樂》是唐代王梵志等民間詩人創作的一組通俗詩。這類詩多宣揚佛教思想,反映當時社會底層人民的生活和觀念。此詩創作背景可能是受到佛教教義影響,詩人以詩的形式向大眾傳達佛教關于身體不凈、生命無常的觀念,勸人看淡物質,追求精神解脫。
這首詩主旨是宣揚佛教思想,以獨特的比喻和直白的語言,闡述身體不凈和生命無常的道理。它在文學史上體現了唐代通俗詩的特點,對研究唐代民間佛教文化和通俗文學有重要價值。
柳花深巷午雞聲,
桑葉尖新綠未成。
坐睡覺來無一事,
滿窗晴日看蠶生。
太息時危共荷戈,勾吳豈復舊江河。
何將腐鼠疑鹓嚇,尚擬饑鷹擊鳳過。
坐嘯青山餐石髓,投竿碧海帶煙蓑。
詩書敢恨埋墻壁,古史從來閱世多。
年年新竹破蒼苔,清拂江南舊柏臺。不道停云高興發,卻從江北寄春來。
紛紛紅綠委黃塵,入眼瑯玕秀逼人。勁操不隨霜雪改,行臺長占四時春。
風前無數翠鸞翔,粉籜初翻細細香。公暇留題詩滿幅,后人應比召公棠。
春雷殷殷動江村,頭角崢嶸遍石根。回首一灣溪上路,為君歸思繞篁墩。
浪跡江湖似走蓬,任他墨守與輸攻。
每慚對酒詞難就,常恨敲棋技未工。
世事隨緣多樂意,人生到處總從容。
神州今得換新貌,垂暮年華不算空。
養花天氣半陰晴,
消渴文園慣此生。
忘卻小樓人去久,
夢回猶詫剪刀聲。
憂時病逆旅,況乃秋雨中。
寒鐙對孤帳,驀然思令公。
神采特高發,黃鶴翔云空。
俯視盡塵壒,啾啾爭草蟲。
嫉俗與愛國,枘鑿難兩容。
救民出水火,老臣有愚忠。
今宵雖無月,圓明會相逢。
秋雨阻行客,明朝趁晴風。
此去頻北望,馬首愿早東。
徑竹饕風,園梅斗月,驚心歲序將更。冷擁衾孤,夜深好夢難成。涼云蕩得燈花碎,半模糊、碧閃殘檠。最愁人,臘鼓鼕鼕,寒漏丁丁。
年時不盡團圞樂,記桃符共寫,柏酒同傾。一別天涯,等閑換蟀移鹒。朱顏難駐流光易,誤青春、兩字功名。漫無聊。懶整金鈿,慵理瑤箏。
豈謂真成老,元來總墮虛。
它鄉身似雁,永夜眼如魚。
未覺知幾早,惟嫌料事疏。
縱無三閣饌,猶有五車書。
金粟散天香,瓊枝綴玉蕊。
采向小山頭,攜入深閨里。
服此駐紅顏,從郎索桂子。
西日下山隱,北風乘夕流。
燕雀感昏旦,檐楹呼匹儔。
鴻鵠雖自遠,哀音非所求。
貴人棄疵賤,下士嘗殷憂。
眾情累外物,恕己忘內修。
感嘆長如此,使我心悠悠。
十丈黃龍卓國旂,南荒群識漢官儀。只今都護仍開府,從古行人必善辭。
海臂中分浮世界,天心難測厚蠻夷。登山四望青山色,何處先朝御制碑。
萬里家山夢八閩,一尊海島話三春。對棋再感中朝事,屬籍偏多故國民。
落落星辰明赤道,茫茫車馬走黃塵。要知吾道其南意,此任終當付偉人。
倒捲長風煙霧開,
青天送月海門來。
高歌起舞瑤臺上,
直挽銀河落酒杯。
漕臺生處寢之床,叢桂還分一葉芳。
紅藥階邊懷老謝,桃花觀里憶劉郎。
首煩賢舅書增喜,想見慈親色更康。
無忌安能真酷似,愿從外氏借馀光。
西岡元自闕城遷,新榜宗祠易舊懸。爭賀吾兒今四十,微勞差可慰高年。
深愛寧隨物外遷,寢門晨夕寸心懸。果然百歲從天賜,看汝斑斕七十年。
誰知花葉一中生,
二氣相催果自成。
體了色空無覓處,
有時人說見還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