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懷古
倚云宮闕已平蕪,東望連天到海隅。
文物六朝興廢地,江山萬里帝王都。
只聞丞相夷三族,不見扁舟泛五湖。
遙想永嘉南過日,洛陽風景盡歸吳。
倚云宮闕已平蕪,東望連天到海隅。
文物六朝興廢地,江山萬里帝王都。
只聞丞相夷三族,不見扁舟泛五湖。
遙想永嘉南過日,洛陽風景盡歸吳。
倚靠在云端的宮闕如今已變成了長滿荒草的平地,向東望去,原野一直連接到海邊。這里是六朝文物興盛與衰落的地方,萬里江山曾是帝王的都城。只聽說丞相被誅滅三族,卻不見有人像范蠡一樣駕著扁舟歸隱五湖。遙想永嘉年間晉室南渡的時候,洛陽的風景都歸入了東吳之地。
上元:古地名,今江蘇南京。
平蕪:平坦的草地。
海隅:海邊。
文物:指禮樂典章制度等。
丞相夷三族:歷史上有多位丞相被誅滅三族,此處未明確所指。
扁舟泛五湖:指范蠡輔佐越王勾踐滅吳后,乘扁舟歸隱五湖。
永嘉南過:即永嘉南渡,西晉永嘉年間,晉元帝率中原漢族臣民南渡,史稱“永嘉南渡”。
此詩創作背景可能與作者對歷史的深刻思考有關。南京作為六朝古都,歷經朝代更迭,見證了無數的興衰成敗。作者可能身處南京,目睹歷史遺跡,聯想到永嘉南渡等重大歷史事件,感慨歷史的無常和政治斗爭的殘酷,從而創作此詩。
這首詩以南京為背景,通過對歷史的回顧和感慨,揭示了朝代興衰的規律。詩中既有對歷史人物命運的思考,也有對現實的隱憂。在文學史上,它以其深刻的歷史感和獨特的情感表達,展現了詩人對歷史的獨特見解。
如含瓦礫竟何功,癡黠相兼似得中。
心系是非徒悵望,弋者甚多應扼腕,任他閑處指冥鴻。
高閣群公莫忌儂,儂心不在宦名中。
巖光一唾垂緌紫,
唯應鬼眼兼天眼,窺見行藏信此翁。
疾愈身輕覺數通,
山無嵐瘴海無風。
陽精欲出陰精落,
天地包含紫氣中。
睡起墻陰下藥闌,瓦松花白閉柴關。
斷年不出僧嫌癖,終撐舴艋稱漁叟,賒買湖心一崦山。
暫息征車病眼開,況穿松竹入樓臺。
江流燈影向東去,
高情自古多惆悵,賴有南華養不材。
社后重陽近,云天澹薄間。
目隨棋客靜,心共睡僧閑。
歸鳥城銜日,殘虹雨在山。
寂寥思晤語,何夕款柴關。
偏承雨露潤毛衣,黑白分明眾所知。
高處營巢親鳳闕,
莫怪天涯棲不穩,托身須是萬年枝。
坐來簌簌山風急,
山雨隨風暗原隰。
樹帶繁聲出竹聞,
此時高味共誰論,
擁鼻吟詩空佇立。
一手攜書一杖筇,出門何處覓情通。
立談禪客傳心印,
淮陰市里人相見,盡道途窮未必窮。
閑人倚柱笑雷公,
又向深山霹怪松。
必若有蘇天下意,
何如驚起武侯龍。
兩板船頭濁酒壺,七絲琴畔白髭須。
三春日日黃梅雨,知余絕粒窺仙事,許到名山看藥爐。
傷時惜別心交加,支頤一向千咨嗟。
曠野風吹寒食月,夫君亦是多情者,幾處將愁??酒家。
俟時輕進固相妨,實行丹心仗彼蒼。
蕭艾轉肥蘭蕙瘦,可能天亦妒馨香。
聞說經旬不啟關,
藥窗誰伴醉開顏。
夜來雪壓村前竹,
剩見溪南幾尺山。
月若半環云若吐,
高樓簾卷當南浦。
應是石城艇子來,
直教筆底有文星,
亦應難狀分明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