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出敦煌郡入退渾國朝發馬圈之作
西行過馬圈,北望近陽關。
回首見城郭,黯然林樹間。
野煙暝村墅,初是慘寒山。
步步針(緘)愁色,迢迢惟夢還。
西行過馬圈,北望近陽關。
回首見城郭,黯然林樹間。
野煙暝村墅,初是慘寒山。
步步針(緘)愁色,迢迢惟夢還。
向西行進經過馬圈,向北眺望已接近陽關。回頭望見敦煌城郭,在林樹之間顯得暗淡。野外的煙霧籠罩村莊,初現的是寒慘的山巒。每走一步都緊鎖愁容,遙遠歸程只能在夢中返還。
退渾國:即吐谷渾,古代西北少數民族政權,活動于河西走廊一帶。
馬圈:地名,當在敦煌郡境內,為出行起點。
陽關:古關名,在敦煌西南,為漢唐通西域要隘。
黯然:暗淡、傷懷的樣子。
暝:籠罩、模糊。村墅:村莊。
針(緘):通“緘”,閉合、緊鎖。針愁色:指愁容滿面。
迢迢:遙遠的樣子。
此詩當作于唐代,作者或為西行入吐谷渾的旅人。敦煌為唐代河西重鎮,冬季離開敦煌進入吐谷渾境內時,清晨從馬圈出發,沿途所見邊地荒寒之景,觸發詩人離鄉之愁,遂作此詩。
詩中以行旅視角,描繪冬日西出敦煌的沿途景象,通過蕭瑟之景與直述愁情,展現了邊地行旅的艱辛與思鄉之切,是唐代邊地行旅詩的典型之作,語言質樸,情感真摯。
瀨寒隱魚鱉,廟古動龍蛇。
鳴鹿呦呦,載弁俅俅。烝然來思,旨酒思柔。之子言邁,泮渙爾游。于彼西雍,對揚王休。
曉登轅轅關,遠見緱氏嶺。天下皆云海,彩翠媚孤頂。日出水山寒,人來松雪靜。計程四十里,煙霧亭午靚。山田冬已綠,絕頂乃萬頃。徘徊伊洛間,形勢列井井。子晉與王喬,問之鮮要領。云有笙鶴聲,往往聞夜引。拾級登仙臺,敵峰壓四境。嵩高與少室,其氣入關盡。寒輝不可數,疊嶂相與永。
青錢萬選世誰倫,金鏡千秋動紫宸。三篋當年窮宇宙,七車遙夜辨星辰。枰空淝水知無敵,劍合延津自有神。倘許孝廉船上約,浮家何惜去來頻。
遙憐關塞月,皎皎照流亡。尸骨空堆雪,干戈幾易霜。光猶沈北極,望欲絕南荒。勞賀知何日,清輝共舉觴。
三日三夜雨如注,黯黯沉沉還弗休。黑云如山壓厚地,廣衢積潦堪行舟。中庭忽漫成陂塘,蛙黽蜌螷喧兩廂。陰陰濕氣凝不散,蝸牛鼠婦升頹墻。古屋此時漏交下,點滴初聞漸飄灑。長日終宵陸續聲,補葺隙罅誰能者。童兒婢子驅紛然,盆罌甕盎列滿前。支東備西不暇給,沮洳濘淖連堂軒。書冊縱橫亂堆幾,顛倒衾幃與衣屨。靜坐須教晝屢興,俯榻還驚夜三徙。抑心耐事理則然,獨虞覆壓心懸懸。興頹補弊賴公力,莫教蹉跎遺后艱。
山縣關城早,天寒入暮愁。夕暉千仞雪,吾愛嵩陽樓。月出松石上,詩清情復幽。后人今不見,應共憶斯游。
剡源田舍誰能識,只此桃源有路通。草長岸漫漁塹北,月明人語紙槽東。
百花樓頭聞馬嘶,郎從花里斗金雞。朝朝捲起珠簾望,不是郎歸不下梯。
巴塞流黃樹掩青,姮娥碧海夜亭亭。澄明雙照將雛鳳,閃爍斜攜附驥星。昨日早知圓必缺,今宵猶得影隨形。當時未即為情死,已忝清輝十九齡。
入幕何來傅粉郎,居然容色似龍陽。書裙是日逢王令,斷袖當年憶漢皇。曲里含桃歌韎韐,車前名果擲琳瑯。異時開府能相過,莫遣才人坐別床。
柳絲繰十丈,蘸水綠條鮮。何事江邊客,相過不系船。
當年辭聘幣,高臥魯郊西。道與常流別,名將往哲齊。細蟲喧四壁,芳草暗前蹊。猶有談玄叟,時時一杖藜。
鐘鼓皇皇,磬筦鏘鏘。登降維時,利用賓王。髦士攸宜,邦家之光。媚于天子,事舉言揚。
養茶火候不須忙。溫溫深蓋藏。不寒不暖要如常。酒醒聞箬香。除冷濕,煦春陽。茶家方法良。斯言所可得而詳。前頭道路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