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公主挽歌二首 二
舜華徂北渚,
宸思結南陽。
盩綬哀榮備,
游軒寵悼彰。
三川謀遠日,
八水宅連岡。
無復秦樓上,
吹簫下鳳皇。
舜華徂北渚,
宸思結南陽。
盩綬哀榮備,
游軒寵悼彰。
三川謀遠日,
八水宅連岡。
無復秦樓上,
吹簫下鳳皇。
如木槿花般的青春消逝在北渚,帝王的哀思凝結在南陽。喪儀的哀榮備至,帝王車駕的哀悼彰顯。三川之地謀劃著久遠的身后事,八水之畔宅第連岡。不再有秦樓上,吹簫引來鳳凰的美好場景。
舜華:木槿花,《詩經·鄭風·有女同車》有“顏如舜華”,喻女子青春易逝。
徂(cú):往,去。
宸(chén):帝王的代稱,此指唐中宗。
盩(zhōu)綬:系官印的絲帶,此指葬禮儀制。
游軒:帝王的車駕,此指參與葬禮的儀仗。
三川:指洛陽一帶,因有河、洛、伊三川得名。
八水:長安附近的涇、渭、灞等八條河流,此代指皇室陵寢區域。
秦樓:傳說中蕭史與弄玉吹簫引鳳的樓閣,喻公主生前的美好生活。
永泰公主李仙蕙為唐中宗之女,因得罪武則天于大足元年(701年)早逝,年僅17歲。中宗復位后(705年)追封其為“永泰公主”,并遷葬乾陵。此詩或作于改葬之時,以挽歌形式表達對其早逝的哀悼與追思。
全詩通過哀婉意象與莊重語言,既展現永泰公主生前所享尊榮(如“盩綬哀榮備”),更突出早逝之痛(如“無復秦樓”),是唐代皇室喪葬文化與親情哀思的典型寫照,兼具歷史與文學價值。
把酒臨高臺,雨霽秋初爽。
席地坐莓苔,歌嘯復偃仰。
涼風西北來,泠泠疏竹響。
縹緲煙霞思,悠悠濠濮想。
日入千山暗,四野氣漭沆。
稍焉林岫明,月出東嶺上。
長辭九州牧,愿作五湖長。
矯矯野鶴姿,寧甘罥世網。
松徑夜虛寥,幽人獨還往。
醉里欲眠時,山童拂羅幌。
與君昔日賦斜陽,
綺語曾窺萬丈光。
節物撩人人更老,
籬邊猶是去年黃。
紅得嬌柔嚼未堪,
香如雞舌帶微甘。
恰宜小病貪酸日,
一點櫻桃細細含。
苑墻當北斗,宮樹近朝陽。
漢月通江白,秦云入塞黃。
鷺依江渚冷,雁入楚云深。
湖海三生夢,乾坤一寸心。
天形低赴海,潮勢直通吳。
月入星辰大,山明天地秋。
朝來獨坐思悠然,似覺今年勝舊年。
星漢望中黃鵠遠,竹溪深處白云連。
雨添別墅銀池滿,風裊虛堂寶篆煙。
誰是翟公門下客,尋梅騎馬到花邊。
復作苕溪別,依依歧路間。
斜陽孤棹客,晴雪五湖山。
逝水看東去,冥鴻聽北還。
天涯當歲暮,想像鬢毛斑。
翩翩荊揚士,結束赴幽州。將軍豈樂戰,匈奴為我讎。
已通大月氏,更取烏珠留。驅馬白狼北,洗兵青海頭。
歸來飲高廟,庶雪平城羞。早從漢捕虜,萬里唯一身。
軍中已三年,苦樂安可陳。但見隴底雪,不識隴頭春。
北風利刀劍,肌膚皆盡皴。天王正開邊,詎恤中國民。
望之規所務,椒樾雜時非。
芳眾逾知互,星行多可違。
皂雕雖日曼,河駟不無依。
悽懷良自爾,誰不近微幾。
圣主初調瑟,煩公數寄聲。
已來周大老,尚致魯諸生。
末至馀尊盡,西歸只履輕。
中年知己淚,銷得幾回傾。
兒眠兒眠娘有愿,愿兒岐?無災患。探雛趁蝶不嬉游,東家軀干碩且曼,邊生便腹書編萬。閒來玉雪口中噴,兒兮兒兮娘無悶。寣寣啞,誽誽謳。
兒眠兒眠聽娘語,谷帣郎當癟無乳。一呼一吸心肝斷,千搔萬拍婭姹平,乍得口歂頻欠?。??又醒翻盆鼠,兒兮兒兮且強哺。寣寣啞,誽誽謳。
兒眠兒眠娘意快,寬我剎那抱負債。高聲不許奚奴諣,急驅狼虎看門前,醒來定有豌餳賣。才聽?鼾防嚏咳,兒兮兒兮莫□賴。寣寣啞,誽誽謳。
兒眠兒眠娘心安。替兒消息暖與寒,提攜暫免兩臂酸。兩臂雖酸那能空,急拈箴線縫?幋。長命富貴刺闌干,兒兮兒兮歡不歡?寣寣啞,誽誽謳。
兒眠兒眠娘汝祈,祈兒安受福主知。順風打鼓收帆歸,圃欒尾境甘藷蔗,底須騶騎擁旌旂。明珠薏苡多是非,兒兮兒兮愿莫違。寣寣啞,誽誽謳。
兒眠兒眠娘代祝,祝兒羹香麩飯熟。安閒勝食天廚祿,衣食常豐樂有馀,何用黃金堆滿屋。引得莦人旁側目,兒兮兒兮使汝福。寣寣啞,誽誽謳。
兒眠兒眠娘暗禱,禱兒年高不知老。采芝結伴同誰好,仙人偓佺王子喬,洪涯赤誦商山顥。讀遍文章理真誥,兒兮兒兮是娘寶。寣寣啞,誽誽謳。
兒眠兒眠莫忘娘,兒歡兒戚縈娘腸。千里萬里常兒旁,推乾就濕娘分當,宵不安席晨不妝。聞聲顧影時蒼皇,兒兮羽豐高翱翔。寣寣啞,誽誽謳。
等閑施設豈徒然,
平地波瀾欲浸天。
更向胡梯敲數下,
免教失腳墮黃泉。
庭柯疏桂,井干寒梧,蕭森幕府清秋。
楚佩蘭情相將,珠履風流。
戟門夜澄如水,詠凝香,傳遍吳謳。
追雅宴,勝云開,東閣月滿南樓。
回憶霜臺舊柏,映花明,旌節江國鳴騶。
白發丹心,吟湘夢繞神州。
一池晚蓮紅汎,點馀波、容有閒鷗。
延勝賞,好湖山、尊俎借籌。
叢桂鋪金,流螢浥露,幾家簾幕先卷。浴罷仙娥,過卻素秋剛半。
記曾傍、故壘西邊,又驀見、畫樓東畔。斜眄。愛騰光曼睩,恍盈春殿。
暗省冰肌熨暖,看上了初弦,蚌胎才綻。閒展修蛾,肯放驚風吹斷。
慶昭質、肇錫嘉名,知皎面、好裁宮扇。珍玩。顧團圞清影,運隨花轉。
茂陵仙去已多年,
牢閉深宮敢斗妍。
昨日有人曾賜死,
阿嬌恰好近君前。
六十衰頹愧鬢蓬,
黃花更負一年中。
白衣誰薦紅萸酒,
吸盡殘荷碧玉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