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初嵩山石記
木子當天下。
止戈龍。
李代代不移宗。
中鼎顯真容。
基千萬歲。
木子當天下。
止戈龍。
李代代不移宗。
中鼎顯真容。
基千萬歲。
李氏將統治天下。平息戰亂,出現真龍天子。李姓世代傳承,宗族不變。國家鼎盛,展現真正的繁榮景象。基業千秋萬代。
木子:“李”字的拆寫,代表李姓。
止戈:“武”字的拆寫,這里可能暗示有武力平定戰亂之意,也可能有其他象征,在古代“止戈為武”有平息戰亂的意思。
中鼎:可理解為國家處于鼎盛時期。
“上元”是唐高宗李治的年號,上元初即公元674 - 675年左右。當時唐朝處于相對穩定發展階段,李唐王朝統治穩固。此石記可能是當時民間或官方為了宣揚李唐統治的正統性和長久性而刻下的,以增強民眾對王朝的信心和歸屬感。
這首石記主旨是宣揚李唐王朝統治的正統性和長久性。其特點是語言簡潔,用拆字等手法增添神秘色彩。在文學史上雖文學價值不高,但對于研究當時的政治宣傳和社會心理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寢處妝鉛未捲釵,孤云花帶月邊來。六宮簾幕金鸞冷,露濕晨煙啄翠苔。
一夫倡禍翕然隨,白晝通都作祟奇。割肉直將人喂虎,聞聲能感類求羆。忽傳先輩逢清雪,失喜衰翁有黑絲。自古英材須樂育,謂予不信質先師。盛德能容人有技,忮心尤忌士知名。訓狐聲厲憎韓子,鸚鵡才高累禰平。斑特隱君幾負局,塞鴻奴輩不煩坑。客來林下溫前話,尚得山翁掩耳驚。
一縷銅爐沉水煙,庵中晏坐孰為禪。靈山法會何曾散,蓮社高風尚宛然。
偶坐孤亭趨不稀,片云空翠濕羅衣。相逢莫話前朝事,剩水殘山只雁飛。
女螺江上送征橈,祖帳新涼酒易消。澤國雁來芳草歇,海天人去碧波遙。寒山古道迷楓葉,落日愁心斷柳條。圣代只今縫掖貴,行看紫鳳上丹霄。
幾度登臨托遠思,樓中山色意中詩。西風又復來看畫,卻憶扁舟送別時。
跨馬北郭門,尋僧南朝寺。青云珠樹林,碧草金沙地。危徑緣磥砢,寒泉寫蒼翠。星垂析木光,月墮方諸淚。含暉白日閒,動影清風起。解瓢貯冷冽,臨流浣塵滓。九龍發靈淵,下作梁溪水。文采多清流,波瀾有源委。我本乘興來,歲事亦徂只。汲此山中綠,寄彼城居子。
雪后綠梅疏,深寒中自問。怦然復惘然,觸得風前韻。
啜罷江南一椀茶,枯腸歷歷走雷車。黃金小碾飛瓊屑,碧玉深甌點雪芽。筆陣陳兵詩思勇,睡魔卷甲夢魂賒。精神爽逸無馀事,臥看殘陽補斷霞。
深院無人獨掩門,一庭花影弄黃昏。錦機織就相思字,半是愁情半淚痕。
遽有嵩山役,恰然逢此春。旌旗拂岫入,車馬駐蘿新。坐愛溪花發,行憐寨獸馴。時雷蘇萬物,君重系累民。
桃花映面方留詠,藤刺纏身始悟禪。短發鏡中霜薄薄,脩眉窗下月娟娟。
中原鞭弭許誰先,為愛雕蟲道轉玄。自昔文章重江左,即今芳譽貴臨川。巧搜法象開天手,別運思維上水船。何物腐儒頻縮舌,生來元不受人憐。
草孽始一寸,及壯丈有馀。豈直藪即帶,兼以館蚊胥。夜熱不可寐,寧止不露居。竊恐值此輩,股髀遭其咀。就中擬厥罪,蚊也尤其渠。其他不出境,惟此遠追趨。穿幃眇紈麈,打撲不勝劬。更番以迭進,安得盡屠誅。聚響苦不震,萬鷇啾嬰雛。工者攪夢寐,一夕百起呼。蚊孽固莫逭,草實主其逋。呼童問腰鐮,不用安所須。薙此忽如掃,一翅不得儲。譬彼塞垣莽,往往伏戎胡。打冰燒其荒,窟穴空妖狐。莫謂野人賤,刈圃非雄圖。
踏歌兒女動龍鸞,顰笑春云鬧一山。此地于今何旖旎,瀉天終古有潺湲。我來小憩風塵外,誰與相從水石間。未讓后生誇腳力,振衣千仞舞雩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