覽古十四首 十一
至人順通塞,委命固無疵。
吾觀太史公,可謂識道規。
留滯焉足憤,感懷殄生涯。
吾嘆龔夫子,秉義確不移。
晦跡一何晚,天年夭當時。
薰膏自銷鑠,楚老空余悲。
至人順通塞,委命固無疵。
吾觀太史公,可謂識道規。
留滯焉足憤,感懷殄生涯。
吾嘆龔夫子,秉義確不移。
晦跡一何晚,天年夭當時。
薰膏自銷鑠,楚老空余悲。
道德修養達到最高境界的人能順應境遇的順利與艱難,聽任命運安排本就沒有瑕疵。我看太史公司馬遷,可稱得上是懂得人生的法則。他遭受困厄哪里值得憤怒,卻因感慨傷懷而喪失了生命。我嘆息龔勝先生,秉持道義堅定不改變。他隱居避世為何如此之晚,在當時就過早離世。他如燈油自受煎熬,楚地老者徒留悲傷。
至人:指道德修養達到最高境界的人。通塞:順利與艱難。
委命:聽任命運安排。無疵:沒有瑕疵。
太史公:指司馬遷。道規:人生的法則。
留滯:指司馬遷遭受宮刑等困厄。殄:喪失。
龔夫子:指龔勝,西漢末年人,王莽篡漢后,他堅決不仕,絕食而死。
晦跡:隱居避世。天年:自然的壽數。
薰膏:燈油,比喻自我煎熬。楚老:指關心龔勝的人。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詩人可能是在閱讀歷史典籍,有感于司馬遷、龔勝等堅守道義卻命運悲慘的人物事跡而創作此詩,當時社會或許存在一些違背道義的現象,引發詩人對堅守道義者命運的思考。
這首詩主旨是借司馬遷和龔勝的事跡,表達對堅守道義者的贊美和對其不幸命運的同情。它以史為鑒,反映出詩人對道義和命運的思考,在文學史上體現了詩人對歷史人物的關注和對道德價值的宣揚。
侍坐樓中每泫然,彌天孤疢渺秋煙。猶聞大滿圍裟語,忽隔威音億劫前。莽蕩橫流真到海,凄迷殘夜尚如年。北征今后從誰別,少主慚牽數世緣。
襄州城東十里馀,天仙大悲江上居。白龍盤伏不敢動,澄波如練風前紓。飽聞黔首喜相謂,微此妙相吾其魚。鼎來巾屨陪作禮,他年假道今題輿。毫端愿力歘有感,手目縱橫隨卷舒。高亭短棹青春里,云雨曉霽乾坤虛。誰將五色染萬物,物物可意難親疏。會須指顧發深省,此心長似楚香初。
十日春陰晝景微,鳴鳩逐婦幾時歸。柔桑細麥寧馨長,落絮游絲可解飛。
雞犬如同社,山川故逼人。從知生事拙,失喜客途新。野麥去年雪,風篷千里春。方當太平日,更齒浙中民。
西南雄節制,人物妙爐錘。舐鼎非無意,登門獨恨遲。正期云觸石,會見菌成芝。不信酬恩事,君看左顧時。
噓氣乘云薄太清,墨卿靈怪硯池腥。波濤光彩失雙劍,風雨晦冥驅六丁。朱火騰空超碧落,翠鱗垂水捲滄溟。真人上挾飛仙去,安得攀髯過洞庭。
千里憶佳人,芳情寄來遠。林杪雪華深,枝頭春色淺。穿云苔徑縈,傍水柴門掩。不惜山路遙,攜壺臨絕巘。
萬疊云山擁翠屏,筍輿終日面山行。幽禽上下好音語,到底不知誰命名。
求位不由己,求道不由天。位即無以求,道可使進焉。且務由己者,己能盡心源。勿問由天者,天高擅化權。
嗚呼辛亥秋,亡國古未有。列圣磐石基,毀壞翻覆手。堅冰固有漸,繩絕值其紐。戊戌傷天倫,庚子困黔首。巨猾乘其間,國柄竊已久。行賄亂官常,輿臺被章綬。封疆無重臣,變起誰為守。邪說煽庠序,嘉苗化稂莠。國防易新軍,隱患伏腋肘。梟狐羽翼成,雖智莫善后。到官猝出柙,舍死惟降走。堂堂文烈公,罵賊血濡口。一門殉忠孝,大節同不朽。觸憤視遺墨,哀今往誰咎。一死存三綱,寸心良不負。偷生竟何成,泚筆馀愧忸。
急雨顛風帶海煙,白頭腸斷落花天。東風為買春光住,柳撒黃金榆擲錢。
五湖何所如,來往一舟虛。水徹晴明際,人游開闔初。青尊浮世事,白發順風梳。豈必行天下,好奇歸著書。
吳甸七千里,坤垠六十州。宸心寬北闕,老子在西樓。召伯出分陜,衛公歸相周。袞衣人愜意,重為雪山愁。
三月江南浪拍天,一灘疏雨打溪船。無言閒看楊花起,亂舞低飛過小川。斜日里,晚風前,薄寒中酒似當年。桃花春水無尋處,門外青山啼杜鵑。
絕巘路崎嶇,躋攀坐來暫。樹壓翠巖幽,香通蘿壁暗。客笑雀喧枝,樵歸花插擔。落日興猶酣,停杯倚云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