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地毘陵寒月上孫徽使君兼寄東陽王使君三首 一
一到毘陵心更勞,冷吟閑步擁云袍。
豈緣思妙塵埃少,自是風清物態高。
野色疎黃連楚甸,故山奇碧隔河橋。
終須愚谷中安致,不是人間好羽毛。
一到毘陵心更勞,冷吟閑步擁云袍。
豈緣思妙塵埃少,自是風清物態高。
野色疎黃連楚甸,故山奇碧隔河橋。
終須愚谷中安致,不是人間好羽毛。
一到毘陵內心更加煩勞,披著云袍一邊吟詩一邊漫步。難道是因為才思精妙而遠離塵埃?自是因為風氣清正,物態高雅。野外稀疏的黃連與楚地相連,故鄉奇異的青山隔著河橋。最終還是要在愚谷中安置自己,我并非是人間追求名利的人。
毘陵:古地名。
云袍:指輕柔如云的袍子。
楚甸:楚地的郊野。
愚谷:借指隱者所居之處。
好羽毛:比喻追求名利、虛榮之人。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考證。從詩題“避地”推測,詩人可能是為躲避戰亂或其他災禍來到毘陵。當時社會或許動蕩不安,詩人在異鄉內心煩悶,故而有了對隱居生活的向往。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詩人對隱居生活的向往和對塵世的厭倦。其特點是借景抒情,意境清冷。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反映了當時文人在動蕩社會中的心境。
策杖游洞天,石羊臥荒草。平起不載逢,幾見春風老。
東南漕粟如屯云,舳艫千里聲相聞。何人轉餉稱第一,樓船獨數陳將軍。三朝歷歷書勛考,撫髀無由起元老。寢廟弘開楚水頭,不斷行人薦蘋藻。樓船孫子人中龍,早從南粵分提封。八蠻坐使遵漢法,五嶺不復生煙烽。一日功成召還闕,浩氣如虹面如月。臨軒天語十分濃,許秉樓船舊時鉞。淮陽幕府今幾年,門前喬木高參天。兵彊食足兩無事,謀謨一一皆家傳。平生好文不專武,清白相承守茅土。天教良將輔中興,何愧周家世臣虎。倉廩不虛國不憂,二京相望皆安流。殿巖徵入衛天子,剖符再見封元侯。
偪側不敢怨,飛騰殊未能。野猿時送果,山鬼夜吹燈??诟咕脼槔?,語言難盡憑。白頭方檢束,飽肉愧饑鷹。貼石支松榻,閉門收蠹編。故人久不至,病客得高眠。松搐晚風怒,簾分夜雨懸。老禪應可學,世故苦相牽。
一縷心魂繞九天,混茫外、空攬荒煙。妙香落處影娟娟,誰與拾花鈿?風起云如馬,玄衣濺、鳳髓龍涎。兵書漫擲且高眠,劫塵自年年。
薊門官樹帶煙微,載酒臨岐巳夕暉。奏最才朝金闕下,承恩又向石城歸。塵清紫陌嘶驄馬,花落紅亭點繡衣。關路遙知明到處,豺狼從此跡應稀。
流潦縱橫路欲迷,感君相送勝扶藜。雨簾風扇俱詩料,不覺微吟過虎溪。
千疊青山擁上游,戟門翻見武陵舟。鄖江一線成歸路,可似桃花洞口流。
有斐誰氏子,楚楚青春姿。藐藐予云圣,施施我既知。日入坐嘆息,支言良自嗤。世季匪旦暮,皇皇乎何為。三秋月中桂,一芥塵上枝。生民天未厭,會當愜所思。
盧溝曉月墮蒼煙,十二門開日色鮮。海上神仙非弱水,人間平地有鈞天。寶幢珠珞瞿曇寺,豪竹哀絲玳瑁筵。春雨如膏三萬里,盡將嵩呼祝堯年。
器識參差德未倫,白頭心事尚如新。十年薄宦為遷客,四海親情有二人。名族流芳各神俊,圣經充體自真純。眼中輕薄何須數,它日南州愿卜鄰。
清香一炷道家儀,貝葉云簽自誦持。盡是鈴齋瀟灑趣,紅塵奔走爾為誰。
又斜照低迷煙樹。上巳清明,悉成幽阻。只恐花驄,后期難認翠微路??颓橐厉?,爭踏向天涯去。送目遠岑時,合未識、奔波塵土。愁苦。便拈紅拾翠,忍問弄簫儔侶。梨花榆火,盡消得舊情無數。料刻意傷別傷春,定愁損蕭娘眉嫵。待簾影西窗,重剪春燈低訴。
沙嶺風清宿雨多,白云如雪夜陂陀。澗泉十里九曲折,北向天邊作御河。
徙榻隨陰坐,推琴借石眠?;鹪茟a作雨,花氣郁成煙。扇短頻揮日,樓高不到天。海風猶萬里,安得駕飛鳶。
積谷山前數種梅,常年攜杖走千回。而今寂寞金臺下,獨對停云把酒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