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道人
布褐高眠石竇春,迸泉多濺黑紗巾。
搖頭說易當朝客,擬歸太華何時去,他日相尋乞藥銀。
布褐高眠石竇春,迸泉多濺黑紗巾。
搖頭說易當朝客,擬歸太華何時去,他日相尋乞藥銀。
道人穿著粗布衣服在石洞中高臥,享受著春日的時光,飛濺的泉水常常濺濕他的黑紗巾。他一邊搖頭一邊向朝中官員講解《易經》,我想問他打算什么時候回到太華山去,希望日后能去尋訪他,求些治病的丹藥,再奉上買藥的銀子。
布褐:粗布衣服,指道人的穿著。
石竇:石洞。
迸泉:飛濺的泉水。
說易:講解《易經》。
太華:即華山。
乞藥銀:求藥并給買藥的錢。
具體創作時間和背景不詳。從詩的內容推測,詩人可能在與道人相遇的場景中,被道人的形象和氣質所吸引,從而創作此詩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對道人的欣賞與向往。其突出特點是生動刻畫道人的形象和生活。在文學史上雖影響不大,但展現了當時文人與道人的交往及對道隱生活的關注。
小春風物似春陽,遙挹南薰送凜霜。冽水涵天清且遠,峽山迎日靜偏長。萬年松抱千年珀,百畝田栽五畝桑。野老望君非一度,昨宵癡夢到琴堂。
古槐枝茂覆陰濃,小憩翻教倍懶慵。夏日蒸炎人叵耐,敞懷猶喚壟頭風。
疾走建德國,乃為淵明先。失腳墜榛莽,劉伶扶我還。
君往東湖我左湖,田園歸去亦良圖。縱如傅說妙調鼎,終羨淵明高引壺。清峭臺中各陳跡,翠微亭上偶歡呼。江東浙右從今后,永夜月同千里孤。
才子多無命,如君亦有時。千金生駿馬,百琲重文姬。篳篥羌人曲,琵琶漢代辭。何如君樂府,三復不勝悲。
樓船御北風,渺渺過齊東。種秫生涯薄,誅茅結構同。日沉平野上,人語近村中。水面看牛斗,星槎似可通。
妙畫工意不工俗,老子見畫只尋香。未應涂抹相欺得,政自不為時世妝。
故園杯酒肯辭頻,今夜云間月色新。不信清歌能醉客,鶯花曾見五陵春。
濯足臨澄碧,和云臥石室。淅瀝天風生,披襟當呼吸。巖巔風雨落泉聲,巖下江流見底清。夾岸松筠倒流影,炊煙漁父近寒城。
東南既擅美,洛陽復稱才。攜手同歡宴,比跡共游陪。事隨短秀落,言歸長夜臺。
春風三月動新袍,泉上歸來興頗豪。流水有情雙澗遠,浮云無數九峰高。醉顏不是燒丹苦,病骨猶堪藝圃勞。日夕懷人何處是,草亭煙水注離騷。
郊外春和宜散步。百花枝上初凝露。福地神仙多外府。藏奇趣。幽尋歷遍溪邊路。薄宦浮家無定處。萍飄梗泛前人語。與子未須鄉國去。來同住。且看群岫煙中雨。
仲夏聲宜收反舌,仲冬何事競聲聲。春秋月令即無準,郊藉時鳴底不平。大梵咒長翻黑齒,小蠻曲短換朱櫻。誰能一一奧分別,嬴得芳齋自在聽。
文章經濟久知名,聲氣潛通自鐵城。三入嶺南難得見,一來林下失相迎。漫題詩句將魚寄,遙想豐儀似鶴清。道合神交君信否,晚來高枕識韓荊。
一別諸親三十載,詔令相見出宮垣。就中苦樂誰知得,內侍叢中不敢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