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神遘上人
草履蒲團山意存,
坐看庭木長桐孫。
行齋罷講仍香氣,
道情淡薄閑愁盡,
霜色何因入鬢根。
草履蒲團山意存,
坐看庭木長桐孫。
行齋罷講仍香氣,
道情淡薄閑愁盡,
霜色何因入鬢根。
穿著草鞋、坐在蒲團上,滿是對山林的心意,靜坐著看庭院中的樹木長出小桐樹。做完齋事、講完經后身上仍帶著香氣,修道之情淡薄,閑愁都消散了,可不知霜色(白發)為何爬上了鬢角。
草履:草鞋。
蒲團:用蒲草編織的圓形墊子,僧人坐禪和跪拜時用。
桐孫:小桐樹。
行齋:指僧人做齋事。
講:講經。
道情:修道之情。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但從詩的內容推測,詩人可能是在與神遘上人交往過程中,被其清修的生活和淡泊的心境所感染,從而創作此詩表達對他的敬意和感慨。
這首詩主旨是贊美神遘上人的清修生活和淡泊心境,突出特點是通過生活場景描寫展現人物形象。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生動地體現了當時文人與僧人的交往及對僧人生活的關注。
病起春已晚,曳筇傷綠苔。強攀庭樹枝,喚作花未開。
病起繞庭除,春泥粘屐齒。如從萬里來,骨肉滿面喜。
槿花不見夕,一日一回新。
東風吹桃李,須到明年春。
海燕頻來去,
西人獨滯留。
天邊又相送,
腸斷故園秋。
圓光照一海,
遠客在孤舟。
相憶無期見,
中宵獨上樓。
少壯經勤苦,衰年始浪游。
誰憐不龜手,他處卻封侯。
青春未得意,見花卻如讎。
路逢白面郎,醉插花滿頭。
滿眼桃李花,愁人如不見。
別有惜花人,東風莫吹散。
三月寒食時,
日色濃于酒。
落盡墻頭花,
鶯聲隔原柳。
寵極辭同輦,恩深棄后宮。
自題秋扇后,不敢怨春風。
兩川花捧御衣香,
萬歲山呼輦路長。
天子還從馬嵬過,
別無惆悵似明皇。
獨詔胡衣出,
天花落殿堂。
他人不敢妒,
垂淚向君王。
到處逢人求至藥,幾回染了又成絲。
素絲易染髭難染,墨翟當時合泣髭。
碧幢仁施合洪鈞,
桂樹林前倍得春。
莫戀此時好風景,
磻溪不是釣漁人。
押引蝗蟲到洛京,合消郡守遠相迎。
(歸洛寄尹張從恩,到此今經三紀春。
江湖勞遍尋,只自長愁襟。
到處慵開口,何人可話心。
登樓得句遠,望月抒情深。
卻憶山齋后,猿聲相伴吟。
舊國深恩不易酬,
又離繼母出他州。
誰知天怒無因息,
積愧終身乞速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