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文太子挽歌二首 一
碣館英靈在,瑤山美謚尊。
剪桐悲曩戲,攻玉愴新恩。
宮仗傳馳道,朝衣送國門。
千秋谷門外,明月照西園。
碣館英靈在,瑤山美謚尊。
剪桐悲曩戲,攻玉愴新恩。
宮仗傳馳道,朝衣送國門。
千秋谷門外,明月照西園。
碣館中惠文太子的英靈仍在,瑤山般尊貴的他有著美好的謚號受人尊崇。回憶起往昔與皇帝如剪桐封弟般的嬉戲如今令人悲嘆,新受的恩寵卻只能讓人徒增哀傷。宮中儀仗在馳道上傳遞,大臣們穿著朝服護送靈柩到國門。千秋谷門外,明月靜靜地照著西園。
碣館:可能指太子所居之處。
英靈:指惠文太子的靈魂。
瑤山:象征高貴,這里指惠文太子。
美謚尊:美好的謚號受人尊崇。
剪桐悲曩戲:剪桐,典出周成王剪桐封弟的故事,曩戲指往昔的嬉戲,這里表達對太子過去生活的懷念。
攻玉:《詩經》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里可能指太子受新恩。
宮仗:宮中儀仗。
馳道:皇帝專用的道路。
朝衣:大臣的官服。
千秋谷:具體地點,可能與太子葬禮相關。
西園:可能是太子生前常去之處
惠文太子李范是唐玄宗之弟,他去世后,朝廷為其舉行葬禮。這首詩可能是在惠文太子葬禮期間創作,詩人目睹葬禮的莊重場景,有感而發寫下此詩,表達對太子的哀悼。
這首挽歌主旨是哀悼惠文太子,突出特點是用典和借景抒情,營造出哀傷氛圍。在文學史上,它是反映唐代挽歌創作風格的典型作品,展現了當時對皇室成員的哀悼文化。
英雄再出世,烈烈有暉光。火焰明初日,金精照十方。居然圍白馬,猶欲斬顏良。豈料人千載,又得見關王。
不朽精神萬古欽,殿堂壇閣聳如林。世間好事忌完美,偶降紅羊一劫侵。
柴門通草徑,茅屋桂枝間。修竹連翹木,高松續斷山。仰空青蔭密,掃石綠花斑。傍澗牽牛飲,白頭翁自閑。
開卷百年萬里,連篇落日中原。一任騷壇定霸,爭教學海窮源。
一目何須窺豹,空杯不用驚弓。雪泥鴻踏總匆匆,好在平生懵懂。膝下兒孫爛熳,閑中歲月從容。雨馀斜照晚天紅,卻是人間所重。
王事馳驅賦遠游,野亭杯酒為君留。湖山有約憐同社,楊柳多情拂去舟。花下歌聲催越女,斗間精氣解吳鉤。明朝兩地相思處,江北江南各倚樓。
江有阻兮路有岐,時將迫兮來何遲。子弗渡兮我心悲,既渡子兮我何以劍為,吁嗟行兮子毋我疑。
赫赫宗周盛,人謀還自傾。力行窮暴戾,滅德肆驕矜。嬖寵彝倫斁,征勞怨刺興。桑柔瞻卬什,千古鑒分明。
暫解征驂野水湄,卷衣上馬夜何其。客愁政自不堪說,殘月一聲聞子規。
千紅將萬紫,剪染盡冰蕤。莫曉誰施巧,惟春自出奇。向陽花易發,伴老病難治。若得如人意,除天是國醫。
藉甚才名英妙年,江湖何幸得同船。清時未許公藏器,晚歲翻令我著鞭。人物一雙真白璧,文章百選中青錢。他時邂逅逢知己,一薦云衢上九天。
立煙睡雨白蒙茸,盡付驅炎掌握中。暑退沙頭千點雪,涼生頂上幾絲風。曾聞異物陪修靜,莫染纖塵障庾公。揮動半襟詩夢醒,誰憐拳足蓼花叢。
閩山固多奇,閩士亦多杰。弱水不勝舟,有此積立鐵。胡劉守節意,亦豈待言說。堂堂混眾流,此固不得折。
燈映前窗紙不鳴,四鄰無語犬號聲。南陽巳起為霖了,何用人間更得名。
世亂已難平。閏色蛙聲。下泉莫復嘆周京。看厭行行枰上劫,劫劫無名。我邁爾斯征。老矣何成。抗懷幸得伯夷清。況有口誅兼筆伐,任荷非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