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工部挽歌三首 二
宅兆西陵上,平生雅志從。
城臨丹闕近,山望白云重。
會葬知元伯,看碑識蔡邕。
無由接神理,揮涕向青松。
宅兆西陵上,平生雅志從。
城臨丹闕近,山望白云重。
會葬知元伯,看碑識蔡邕。
無由接神理,揮涕向青松。
墓地在西陵之上,他一生的高雅志向得以順遂。城池臨近皇宮,山上的白云顯得格外厚重。參加葬禮能看出他像范式一樣有摯友,看墓碑能知曉他如蔡邕般有才華。沒有機會與他的神靈交流,只能對著青松揮灑淚水。
宅兆:墓地。
雅志:高雅的志向。
丹闕:指皇宮。
元伯:東漢張劭字元伯,與范式為摯友,范式千里赴其葬,這里用此典故說明逝者有摯友。
蔡邕:東漢文學家、書法家,這里借指逝者有才華。
神理:神靈。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從詩的內容看,是詩人為工部官員李姓逝者所作挽歌。當時可能是在逝者葬禮上或之后,詩人有感于逝者生平,寫下此詩表達對逝者的追思。
這首挽歌主旨是哀悼逝者,突出特點是用典恰當,借景抒情。在文學史上雖無重大影響,但展現了唐代挽歌的一般風貌,反映了當時人們對逝者的悼念方式和情感表達。
少年慕簡冊,編蒲抄古書。
有聞未能行,常恐迷厥初。
青氈雪窗夜,臥起卷復舒。
歲久亦穿穴,客冷不及渠。
知公已坐忘,物我歸如如。
黃團穩疊足,繡茵一籧篨。
傳聞伏蒲諫,天子懷每虛。
出處諒未免,裹輪聯鋒車。
古寺山環合,崎嶇路僅通。
一庵寒閉戶,群木夜號風。
幽勝窮探盡,塵勞洗滌空。
茲游恐不再,聊記小詩中。
風日薰薰草樹深,黃鸝遷木送新音。
有懷春服成雩詠,遙想青山伴醉吟。
詩老幽棲雖地僻,圣君高拱正天臨。
未須靜處論方藥,會見蒲輪遠訪尋。
喜居夏屋成,竹樹讙燕雀。
門徑眇云水,亦見輪蹄錯。
君本有用才,魏匏自濩落。
平生五車勤,歲晏一簞樂。
永言青眼舊,每笑春風薄。
共保貞石心,火炎豈能鑠。
激志山岳聳,放懷宇宙廓。
過我雖蹁躚,拄杖得所托。
但慚城市遠,兼味止葵藿。
方羅玉麈揮,忽聽金奏作。
薰然陶天和,寧復慕人爵。
澹泊道義交,已謝勢利怍。
遙知尊杓存,酒熟待同酌。
兀夢三山馬,投鞭四壁家。
暮天云潑墨,春樹雪添花。
游宦初無補,歸休漸有涯。
渺然江海興,篷笠釣煙沙。
舊隠今何許,新宮定幾間。
紅塵昏北道,青壁睨南山。
若擬崧和潁,猶勝蒯與菅。
君方二頃得,我愛一生閑。
蔭石多云樹,行田有翠灣。
客來那更問,門設不須關。
世味浮云薄,顛毛小雪斑。
功名當未免,亦念早來還。
戎馬胡為踐神京,翠華東巡朝太清。
扶桑大明涌少海,虎符百萬屯云興。
皇威意無窮發北,老傅坐籌自巾幗。
謀臣猛將俄解體,吹入胡笳一蕭瑟。
塞南莽莽多穹廬,塞鴈年年不系書。
回首朔云清淚滿,傷心玉坐碧苔虛。
中興圣主宣光類,群材合沓風云會。
會稽甲楯今幾時,于鑠王師尚時晦。
最喜鄴侯開肅宗,不謂晨昏急近功。
竟使大唐宏業墜,豐碑有媿昭無窮。
徙倚碑前三太息,江水東流豈終極。
頌聲諧激不為難,君王早訪平戎策。
夜夢虛齋整衣冠,客五六輩相揖還。
中有一人少留連,叩簷叩齒禱甚虔。
顧謂吾儕曷傾耳,紅藥叢深鳥聲美。
翻枝飐葉縹緲間,俄有珍禽集雕欄。
宛然小鶴未省見,羽翮紺碧光斕斑。
凝眸一瞬觀對立,忽成四鶴齊飛入。
赴予紛泊若投林,藻錦縈帶復動衿。
綠毛么鳳只倒掛,翠襟鸚鵡空好音。
或將攬取不從手,相視眙愕萌爭心。
吾殊無言行且睨,與客徐理出戶意。
徘徊八翼疑驂鸞,雜遝諸儒競連袂。
不知剝啄誰扣門,推枕高樹晨光暾。
細皺卷寒波,輕明籠白霧。
何以相徘徊,歲晚正凝沍。
枕欹一尺竹,被展幾幅布。
賢哉楮先生,不以貧不顧。
夜玉圍紅綃,羞澀強自賦。
書生說富貴,志士安貧素。
風驚銀海潮,春在明月庫。
先生睡方濃,不覺糟床注。
古木森森白晝昏,瀑泉飛處兩山分。
石梁跨谷欣初睹,茗椀浮花信舊聞。
行古向來悲一跌,潔身此去欲三薰。
至人儻有矜憐意,便與提攜出世紛。
萬生天地間,靈者乃知義。何獨于義明,而利心亦熾。茲焉分兩軌,君子小人異。
秉義一毛輶,百川利趨亟。紛紛冒貨賄,役役奔勢位。資之以狼貪,攘之以螳臂。
深較毫厘差,交攻兵刃??。大賈五百金,徙蜀死無庇。小偷慚簠簋,褫魄對犴吏。
一生幾量屐,身后糞土棄。夫豈無良心,習慣遂殊致。試令呼之跖,悍目艴然視。
又或號之夷,喜笑亦隨至。也知清譽好,寧自濁污置。頹波日不反,方跖尚當愧。
有美短簿賢,老矣能劼毖。善為子孫謀,辟堂寘經笥。松筠歲寒色,不種春藻媚。
郴山固奇變,其江瀉青翠。盤礴以蜿蟺,淑氣宜產粹。是將出秀民,庸稱名堂意。
愿言承學子,不受流俗漬。雖共雞鳴起,拳拳閔顏志。本原孝而恭,由此充其類。
附翼而攀鱗,四科有升次?;蚩湓幱龉?,固恥與之比。何況浮云侶,秋露草頭墜。
勿忘先師言,亦何必曰利。
造物非難料,寒溫本一家。
沖風來雨雪,暖日放鶑花。
行矣春方嫩,悠哉興未涯。
蘆蒿媚煙渚,荻筍破江沙。
聞道園池各著名,起予歸夢過臨蒸。
已開塵外尋山眼,更曲堂中飲水肱。
有地且須多種秫,好閑何必苦邀僧。
杖藜他日端來去,但恐公朝正與能。
此世未可出,太虛無古今。一塵絕點染,萬象羅蕭森。
白云從何來,舒卷亦無心。流風散遠影,花雨釋重陰。
俄然際碧海,倏爾歸遙岑。方來詎可執,已去誰能尋。
何人知此意,魚鳥徒高深。道人乃如許,灑落湘之南。
冥鴻豈避弋,倦鶴亦投林。昔年淮泗間,清譽喧佩簪。
石塔縫無際,鹽官鼓無音。衡山亦何有,神廩供爨鬵。
十年一紙衲,彩線穿金針。上方萬壑外,微笑開我襟。
幽懷久自契,俗慮何由侵。攀蘿共明月,流水寫瑤琴。
漳濱讀書夜復日,十七年間駒過隙。
相逢忽認語音存,面皺髯張都不識。
歲晚懸鶉百結穿,坐寒我亦無青氈。
少時意氣今何似,對此猶能吸百川。
北風草木傷遲暮,秀嶺長松色如故。
須知憂道不憂貧,莫厭儒冠羨紈袴。
坐悲四海方橫流,長劍未試心未休。
寄語幔亭云外客,他年終約紫霄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