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劉尊師祗詔闕庭三首 三
仙老閑眠碧草堂,帝書征入白云鄉。
龜臺欲署長生籍,鸞殿還論不死方。
紅露想傾延命酒,素煙思??降真香。
五千言外無文字,更有何詞贈武皇。
仙老閑眠碧草堂,帝書征入白云鄉。
龜臺欲署長生籍,鸞殿還論不死方。
紅露想傾延命酒,素煙思??降真香。
五千言外無文字,更有何詞贈武皇。
仙長悠閑地在碧草搭建的草堂中安睡,皇帝的詔書征召他前往白云繚繞的宮廷。在龜臺將要為他登記長生的名籍,在鸞殿還要和皇帝談論不死的藥方。仿佛能看到他傾倒紅色仙露般的延命酒,想象他點燃素煙般的降真香。除了老子的《道德經》五千言之外再無其他經典,又有什么言辭能贈給像漢武帝那樣追求長生的皇帝呢。
祗詔:敬奉詔書。闕庭:指宮廷。
仙老:指劉尊師。
龜臺:傳說中仙女所居之地,這里指宮廷中與神仙相關的地方。長生籍:記錄長生之人的名冊。
鸞殿:宮殿名,泛指宮廷。不死方:長生不老的藥方。
紅露:可能指仙酒。延命酒:能延長壽命的酒。
素煙:香煙。??(ruò):點燃。降真香:一種香料。
五千言:指老子的《道德經》,約五千字。武皇:原指漢武帝,這里借指征召劉尊師的皇帝。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考證。當時社會可能存在皇帝追求長生不老、尊崇道教的風氣,劉尊師因在道教方面有一定聲譽而被皇帝征召入宮,詩人便創作此詩相送。
這首詩圍繞劉尊師被皇帝征召入宮之事展開,展現了道教文化中長生不老等觀念。詩中對皇帝追求長生的描寫,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一種現象。在文學上,其語言和意象具有道教文學的特色。
招提環擁碧崔嵬,攜客登臨始此回。寺比道林多掩抱,峰如靈隱解飛來。煙霞深處鐘磬響,杉桂香中殿閣開。莫道釣魚人已寂,至今說法尚如雷。
五月江聲入閣寒,故人西望倚闌干。珠簾新卷西山雨,第一峰前獨自看。
尚有黃營聘,弦歌愿豈違。農村天地闊,鴻雁東南飛。川漾晴光動,風和汗力微。行行過徐{跳},回首戀蓬扉。
錦繡胸中富,珠璣筆下生。如何鹿門去,不向玉堂盛。買屋依三阜,開窗對兩池。去來誰是主,空鎖壁間詩。
北極朝廷終不改,崩年亦在永安宮。云車一去無消息,古木回巖樓閣風。
此君風致極蕭閑,合與胎仙共一班。千歲影迷蒼雪里,九皋聲在綠云間。平安莫謾傳書去,徑造休教報客還。掛向芝房無點俗,長年相對悅清顏。
等為愛染世間心,神足甚于機械深。莫怪如來斥卑賤,今人學只助荒淫。
暖日暄風上柳條,樓船晨溯越江潮。腰懸玉佩趨辰極,手捧金函入圣朝。魯國生徒圍講座,燕臺豪俠避行軺。棠陰婺里關情切,荔子閩鄉送目遙。藉草定過平樂市,看花頻宿灞陵橋。天浮太液明霞麗,地接甘泉湛露饒。彩筆何方留鼓吹,朱弦隨處葉簫韶。南皮舊事猶飛動,北海新盟未寂寥。駿骨千群隨顧盼,雄心八極任游遨。空囊歷歲藏孤刺,陋巷經時掛一瓢。洞里秦人捫峭茜,山阿楚客寄嶕峣。觀禾乍許親田父,伐木偏能問野樵。敢謂龍蛇同奮蟄,深知鵬鴳異逍搖。移床實奉元規宴,下榻虛煩仲舉招。荏苒三卿回獨坐,逡巡九列讓元僚。從知岳牧明堂近,蚤伴皋夔翊帝堯。
涼風起空闊,即漸吹寒聲。路遠衣裳單,良人久從征。妾身廑機杼,唯恐衣未成。短裁便鞍馬,密縫憂遠行。夫君昔辭家,王事迫期程。守邊十馀載,殺氣猶崢嶸。君以身徇國,妾亦死誓盟。志同心不改,庶保身后名。
道啟鄉先哲,名垂世大儒。宮墻猶闕里,祠宇故橫渠。撒坐緣歸正,懸銘為砭愚。平生勤仰止,何曰一摳趨。
湖上飛云蔽洞庭,雪風紅萼對冥冥。人無欲去將歸意,花作孤妍百丑形。
石鼓鐫功元自缺,秦碑頌德久應訛。一時篆籀今誰解,白發江南玉雪坡。
蘆花已老。蓼花已老。江腹沖風,山頭殘照。暮煙不辨棲鷗。識歸舟。歸舟照顧新洲閣。驚波惡。別揀深灣泊。南津北濼,水村總沒人家。莽平沙。
束書出城闉,來住溪上宅。五年喪亂中,奔走身如客。今春復遠游,相望遠東北。冷況雖蕭條,文會多舊識。我亦曾相從,湖海念疇昔。仄聞風月佳,無由分半席。書樓敞高明,遠對群峰碧。主人頗閒暇,登陟時整屐。君今喜賦歸,溪深鮮可食。世道尚艱危,幸此居山澤。臨風接清談,逍遙寄茲夕。
先生讀書不閉戶,坐閱鴻濛窺太古。衣冠瀟灑武前修,禮樂從容出東魯。文章光焰駕李杜,李杜后來稱獨步。談辯風生四座春,胸中別有天臺賦。相逢抵掌不露機,卻說少年騎馬時。春光淡沱隨所之,好山好山多賦詩。轉首東風吹馬耳,猶記松陰調綠綺。杖藜不憚步行遲,孰謂畫圖無乃是?我生山野無所謀,白日灌園夜飯牛。安得先生與之游?買酒共上黃鶴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