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文著上人游越
水石隨緣豈計程,東吳相遇別西京。
夜禪月下袈裟濕,
越中多有前朝寺,處處鐵鐘石磬聲。
水石隨緣豈計程,東吳相遇別西京。
夜禪月下袈裟濕,
越中多有前朝寺,處處鐵鐘石磬聲。
您隨緣而行,伴著水石,哪會去計較行程。從西京分別后,在東吳與您相遇。夜晚在月光下坐禪,袈裟都被露水打濕。越地有很多前朝留下的寺廟,處處都能聽到鐵鐘和石磬的聲音。
文著上人:一位僧人。
隨緣:順應機緣,任其自然。
計程:計較路程。
東吳:今江浙一帶。
西京:指長安。
夜禪:夜間坐禪。
鐵鐘石磬:寺廟里的法器。
具體創作時間不詳。當時佛教盛行,文人與僧人交往頻繁。詩人送文著上人去越地游歷,可能在分別之際有感而發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送別文著上人游越,突出了越地佛教文化的特色。其特點是意境清幽,語言自然。在文學史上雖不算特別著名,但體現了當時文人與僧人交往的文化現象。
帳掩梅花,一炷水沉煙小。宛轉薄衾香不了。堆窗亂葉,聽西風橫掃。才病起,禁得夜深清覺。喔喔荒雞,啞啞宿鳥。明日事、又縈懷抱。輸他痛飲,把馀寒生拗。判醉也、能抵獨眠多少。
禪心喧撓被詩魔,月冷風清奈爾何。一夜欲降降不得,紛紛徒屬更來多。
全吳嘉會古風流。渭南往歲憶來游。西子方來、越相功成去,千里滄江一葉舟。至今無限盈盈者,盡來拾翠芳洲。最是簇簇寒村,遙認南朝路、晚煙收。三兩人家古渡頭。
龍媒本是渥洼種,一見吾能識彩毛。牝牡不分君莫笑,古來亦有九方皋。
羊角脂,燕尾絲,上官掌糧如掌珠。三版字,半行朱。十九天狗日,主簿捋髭須。堂上吏,屋下呼。呼開門,避大姑。王米十八笠,笠笠連羅襦。老婦三日不下廚,羹湯手辦績麻菇。縫衣不得身上著,身脫縣門心即樂。
嚼盡紅絨羞倚柱。偷放簾鉤,遮斷云來路。卻手為琶誰顧誤。羈郎弦上同聲譜。檢點舊衣無著處。阿姊東來,乞與黃金縷。還道薄情邀一顧。不辭比翼青鸞去。矯馬紅塵輕試酒。靜夜蘭房,佳約誰為酎。一向灞陵歌折柳。殢人無奈纖纖手。錦幄湯溫花叩叩。別后宮腰,知比來時瘦。覆水韶光君記否。蕓箋小字成孤負。
不羨明珠佩,偏來一片愁。可憐閨里月,圓缺幾春秋。命豈荊釵薄,容窺玉鏡羞。寒衣空自攜,相憶浣溪頭。
一望青山近,微濛不見家。只因歸思急,那怕浪淘沙。
四山飛雪正漫漫,蓑笠何人把釣竿。六月披圖方執熱,風隨玉麈不勝寒。
禪僧晚相投,貌古似落魄。說性說虛空,彫心苦摸索。千百則公案,信口無一錯。有蟬隔窗鳴,與僧恣酬酢。僧喝蟬不知,僧怒蟬不覺。蟬厭忽飛去,僧語無處著。呼兒掩柴扉,請僧自行腳。
蕭蕭風氣寒,冷冷露華白。清輝升東南,知是故園月。三年隔庭闈,遠道消息闕。誰云求斗筲,足以慰明發。
晴光繞砌看葵傾,獨恨無文吊屈平。梅溽潤衣身體倦,竹風入牖夢魂清。良辰美景須臾事,往古來今節序情。不信滄江傳競渡,彩旗畫鼓鬧西城。蒲節殊鄉借楚誇,繞城社鼓不停撾。爭歌神曲羞溪藻,遙送瘟船滾浪花。世上莫非兒戲事,江頭無奈客思家。西湖今夜笙歌月,涼擁紅蓮燦落霞。
杰構臨丹壑,飛軒策勝游。翠崖千仞碧,奇瀑一巖幽。芳徑浮觴處,良朋笑詠儔。夕陽西嶺沒,欖勝尚淹留。
歸去兒曹欲與言,相思切處莫窺園。吾宗事業無多子,守得簞瓢始見根。
大河以北近京畿,昨歲荒涼客解衣。疲騎穿城白晝靜,春林巢鳥路人稀。黃沙古道吹風雪,蔓草寒廬閉棘扉。漢帝于今尊卜式,柏梁應笑露臺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