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于道中寄舒州李玨相公
都無鄙吝隔塵埃,昨日丘門避席來。
靜語乍臨清廟瑟,披風如在九層臺。
幾煩命妓浮溪棹,再許論詩注酒杯。
從此微塵知感戀,七真臺上望三臺。
都無鄙吝隔塵埃,昨日丘門避席來。
靜語乍臨清廟瑟,披風如在九層臺。
幾煩命妓浮溪棹,再許論詩注酒杯。
從此微塵知感戀,七真臺上望三臺。
您全無庸俗貪吝之氣,與塵世隔絕。昨日我在您面前恭敬退避。您靜靜說話,宛如清廟中彈奏的瑟音般高雅;您迎風而立,好似站在九層臺上超凡脫俗。多次勞煩您讓歌妓陪我泛舟溪上,又再次允許我一邊飲酒一邊談論詩歌。從此我這微小塵埃也懂得感恩眷戀,在七真臺上遙望您所在的三臺。
鄙吝:庸俗貪吝。
丘門:指孔子之門,這里借指李玨處。避席:古人席地而坐,離座起立,表示敬意。
清廟瑟:清廟中彈奏的瑟,清廟為古代祭祀祖先的地方,瑟音代表高雅。
披風:迎風。九層臺:形容高而超凡的地方。
命妓:讓歌妓。浮溪棹:在溪上劃船。
注酒杯:斟酒。
微塵:作者自謙之詞。
七真臺:具體所指待考。三臺:星名,這里借指李玨的官位。
此詩創作背景不詳,但從詩中可知詩人與李玨有交往,李玨曾任宰相,詩人在回途中寄詩表達對他的感激與敬意,推測可能是在與李玨會面交流后,被其品格和款待所打動而創作。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對李玨的崇敬與感恩。其突出特點是語言典雅,意象運用巧妙。在文學史上雖影響不大,但能反映當時文人之間的交往和情感表達。
華陽南洞幽人居,幽人本是山澤癯。玉門砂無勾漏令,太平酒勝步兵廚。洞穴嵚巖肺腑隔,菖蒲根節龍蛇枯。愿從歲晚飽肥遁,不待著論稱潛夫。
曉上桐君宿霧收,嵐光蒼翠恣夷猶。丹爐秘訣歸仙子,清景吟懷屬士流。七里灘橫孤棹影,立山鐘響五更頭。古來瀟灑稱名郡,莫把繁華數汴州。
擊筑層臺夜放歌,十年燈火寄婆娑。天空潁水荀陳隔,日落咸陽趙李過。閣上舊藏玄草富,齋頭新種白楊多。悲涼廿載談天客,不見三星聚釣蓑。
新筑茅齋近北堂,喜有楊柳千尺長。不爭一朝風折盡,赤日炎天何處涼。
槎牙老樹響天風,寂歷幽篁泣露叢。惆悵玉堂舊公子,故家陵廟月明中。
紫翠浮浮奪曉昏,生涯谷汲與松焚。客塵一點自應少,終日到門惟白云。野興由來愜杖藜,層巒影里見翚飛。虛空一炷起凝碧,化作九天云染衣。
身世寧非寄,浮生任所如。心惟無滯礙,跡故得安舒。孔席何曾暖,莊舟本自虛。百年霄壤內,豈異一蘧廬。
青冥無際任翩躚,頗惜靈均苦問天。生也有涯須自適,笑論千百億光年。
荊山一何高,上與天門通。猶聞產玉處,吐氣成白虹。縣藜混燕石,世已無國工。琢之懼不完,不如在石中。卞和恥再刖,玉亦悲無窮。吾今死抱璞,庶以全其躬。
一柁靈昆島,江村落日斜。柑荒鷗外樹,葦蕩鷺邊花。萬事爭無力,三山去不賒。應須將小弟,乘興泛星槎。
河水日下流,客子倦行役。東西南北間,飄蕩無終極。君候我邦來,萬里問鄉國。放舟桐江瀨,系馬虎林驛。詎意天一陬,邂逅得良覿。江山幾席間,把酒連日夕。春光倏云晚,梨花已飄白。況此羈旅中,別離轉悽惻。窮通雖異途,出處宜努力。相思有好音,愿寄南飛翼。
詔布河流復,其功說賈生。豈因疏鑿費?恰重戰爭名。軍士雖然散,農人尚未耕。九州多禹跡,何日與君評?
自來幽陷幾風霜,憂切空余兩鬢蒼。故惜殘軀非我意,恐成一死累君王。
云邊紺宇倚江干,秋盡云深氣漸寒。但得關門占令尹,無勞南海望衣冠。尊前麈尾談容易,別后驪歌和更難。桃李縱應慚雨露,謝庭今見五株蘭。
征途詰屈避兵戈,嘆息勞生可若何。卻把蘧廬作安宅,每聞鐃鼓輒悲歌。候門稚子鶴立久,浮海先生霜鬢多。可惜光陰四寒暑,只于來往與銷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