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宗皇帝挽詞三首 二
晚色啟重扉,旌旗路漸移。
荊山鼎成日,湘浦竹斑時。
臣子終身感,山園七月期。
金莖看尚在,承露復何為。
晚色啟重扉,旌旗路漸移。
荊山鼎成日,湘浦竹斑時。
臣子終身感,山園七月期。
金莖看尚在,承露復何為。
傍晚天色漸暗,重重宮門開啟,旌旗招展,送葬隊伍緩緩移動。就像荊山黃帝鑄鼎升天之日,又似舜帝南巡死于湘水之濱,湘妃淚灑竹上成斑之時。臣子們終生都會懷著悲痛之情,帝王陵墓在七月建成以待安葬。那銅柱(金莖)還在,可它承接露水又有什么用了呢。
重扉:重重宮門。
荊山鼎成:傳說黃帝在荊山鑄鼎,鼎成后乘龍升天。
湘浦竹斑:舜帝南巡死于蒼梧之野,他的兩個妃子娥皇、女英在湘水邊哭泣,淚水灑在竹子上,留下斑痕,稱湘妃竹。
七月期:古代天子死后七月而葬。
金莖:銅柱,漢武帝曾造銅柱以承接露水,認為喝了能長生。
此詩是敬宗皇帝駕崩后所作。唐敬宗李湛在位時貪圖玩樂,最終被宦官所殺。詩人在其去世后,按照挽詞的傳統創作此詩,表達對皇帝去世的哀悼。
這首挽詞主旨是哀悼敬宗皇帝,特點是善用典故,營造出莊嚴肅穆的氛圍。在文學史上,它是唐代挽詞的代表之一,反映當時對帝王去世的哀悼文化。
水榭茅堂分峙,溪橋石磴相連。記得春山深處,丹崖碧洞依然。
西風一棹到仙城,話徹端州共此情。灑落自然天下士,高閒猶近水云聲。材華令子知名重,老大如君覺世輕。我病喜逢重九日,此中無地可同憑。
山城連日北風號,客舍冬來倍寂寥。已慣對燈聽夜籟,何堪無酒讀離騷。相如偶賣千金賦,子建難吟七步謠。一夢飄然歸故里,高堂抆淚看兒曹。
玉繠香銷,金荃調絕,醉魂何處。鶯花閱世,那又一番風雨。倚空樽、滄波夢回,斷腸怕讀山陽賦。念詞仙老矣,消閑鐙謎,捻髭吟苦。愁佇。屯門路。奈芳草獨尋,落英無語。旗亭客散,莫問從前歌鼓。便悲涼、天蚃素弦,此時曲誤誰更顧。望成連、海上無人,水咽荒山暮。
酒罷歌馀興未闌,小橋清水共盤桓。波搖梅蕊傷心白,風入羅衣貼體寒。且莫思歸去,須盡笙歌此夕歡。
圣遠道塞,異端并興。巖巖子輿,三圣是承。命世大才,平治之具。用寧齊安,三代可致。
爐煙裊裊篆垂垂,掃徑開尊恨到遲。亭榭風煙仍月夜,江湖花鳥況春時。金尊玉鲙堪留客,醉舞狂歌果為誰。卻憶去年羈旅地,粵云南望只成悲。
凍雨連三日,春膏過一犁。寺橋杯渡水,村徑橇行泥。燠若生旸谷,寒收豈石犀。欲窮洪范理,夕室有青藜。持璧還投鵲,镕金恨作犁。行吟乘曉月,扶杖入春泥。愿學懷文豹,終慚禿角犀。徒歌無好語,野飯只羹藜。
香滿箱奩,看沈犀弄水,濃麝含薰。荀郎一時舊事,盡屬王孫。殘膏剩馥,須傾囊、乞與蘭蓀。金獸暖,云窗霧閣,為人洗盡馀醺。依稀雪梅風味,似孤山盡處,馬上煙村。從來甲煎淺俗,那忍重聞。蘇臺燕寢,下重幃、深閉孤云。都占得,橫斜亂影,伴他月下黃昏。
半生榮辱斷知聞,遠處茅堂伴白云。何事利名場里客,卻將書札撓幽人。
意氣平生蓋萬夫,傷心千古恰須臾。郎官雖貴才終負,文字堪傳道未孤。堂上自憐慈母老,眼前吾恨友人無。巖霜九月空荒草,誰送芻靈返瞑途。
花容嫵媚竹幽獨,道人愛花不愛竹。斫竹障花倒插地,逆施巳分無生意。誰料天公為斡旋,花容不久竹反妍。道人一見稱為瑞,昔者賤之今日貴。世間此事紛如麻,豈獨區區竹與花。為君短歌不成調,落日掀髯空自嗟。
攢宮開七月,隧路閉千秋。地帶三川拆,天含萬國愁。鳥云知圣沒,龍駕想神游。厚祿將無報,慚恩更白頭。
默豈交摩詰,談何事阿戎。時行百物生,不息唯天工。
人心何彼此,歷數有乘除。朔雪驅殘臘,東風戀舊株。菀枯情各集,今古事原符。天位虛來久,乾坤可是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