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游平泉贈韋處士閑禪師
秋景引閑步
山游不知疲
杖藜舍輿馬
十里與僧期
昔嘗憂六十
四體不支持
今來已及此
猶未苦衰羸
心興遇境發
身力因行知
尋云到起處
愛泉聽滴時
南村韋處士
西寺閑禪師
山頭與澗底
聞健且相隨
秋景引閑步
山游不知疲
杖藜舍輿馬
十里與僧期
昔嘗憂六十
四體不支持
今來已及此
猶未苦衰羸
心興遇境發
身力因行知
尋云到起處
愛泉聽滴時
南村韋處士
西寺閑禪師
山頭與澗底
聞健且相隨
秋日的景色吸引我悠閑漫步,山間游玩不知疲憊。拄著藜杖舍棄車馬,行十里路與僧人相約。昔日曾擔憂六十歲時,四肢無力難以支撐。如今已到六十,卻還未苦于衰老體弱。興致隨境遇萌發,體力因實踐而知。追尋云氣到它升起的地方,喜愛聽泉水滴落的聲音。南村的韋處士,西寺的閑禪師。無論山頭還是澗底,趁身體康健且相伴同游。
杖藜:拄著用藜莖做的手杖。藜,一種草本植物,莖可做手杖。
輿馬:車馬。
僧期:與僧人約定的日期或會面。
四體:四肢。
衰羸(shuāi léi):衰老瘦弱。
聞健:趁身體康健的時候。
此詩為白居易晚年退居洛陽時所作。平泉或為洛陽附近勝景。詩人時年約六十,雖已至暮年,卻身體尚健,常與友人、僧人交游。詩中記錄了他秋日與韋處士、閑禪師同游山景的經歷,反映了其晚年寄情山水、安于閑適的生活狀態。
全詩圍繞秋日山游展開,通過對游蹤、感受的細膩描寫,展現了白居易晚年樂觀豁達的心境。詩風平淡自然,情感真摯,既體現了詩人對自然之趣的熱愛,也流露出對友情的珍視,是其晚年閑適詩的典型代表。
海山兜率兩茫然,古寺無人竹滿軒。白鶴不留歸后語,蒼龍猶是種時孫。兩叢恰似蕭郎筆,十畝空懷渭上村。欲把新詩問遺像,病維摩詰更無言。
詞人高北宋。開篇想見,科名巍重。年少多才,給予翰林清俸。除卻閒愁中酒,便譜出、風流情種。誰與共。花街十二,青驄飛鞚。洶洶轉燭南朝,被胡騎縱橫,酒醒春夢。選調徵歌,強半是江山慟。莫怪伊涼絕響,但一片、寒潮聲送。風雅頌。變體不能欺哄。
威鳳覽德輝,來自丹穴山。孤鶴慕文采,飛從浙江干。鳳飲必醴泉,啄食惟瑯玕。簫韶奏虞庭,鳳儀五云間。朝陽忽西馳,梧竹隨凋殘。孤鶴黯秋影,雁鶩相與還。長鳴九皋恨,月落天風寒。
堅牢基址,清閑門戶,生涯不比塵緣。幽曠大山,通明上士,逶迤仿效神仙。勤動向巖前。緩植桂栽松,藥圃芝田。萬仞高峰下,伴龜鶴,度流年。吾常志僻心顛。愛簞瓢淡溥,詞翰嘲掀。幽洞小溪,開懷取興,時成短句長篇。馳馬勝花箋。任奮筆狂吟,走霧飛煙。放蕩如如性。混終日,恣乾乾。
鳧鷗水暖聚圓沙,帶雨春湖脈脈斜。翠線受風遮徑柳,燕脂含雨隔籬花。
天涯雖自嘆離群,不用題書更寄君。日日同游有諸弟,一回書寄一回聞。
天低垂戶外,斗轉宿城陰。臥病拋書卷,偷閒解佩衿。坐憐明月近,夢破白云深。正爾愁岑寂,鐘聲出暮林。
間關薪膽有誰知,正是蘇臺歌舞時。可惜不如陳后主,吳宮無井號胭脂。
南風吹云不成澤,朝霞暮霞山谷赤。赤松羽人潛大荒,火府朱陵氣相射。蜚廉翅跕不能奮,蓱號眼枯口流液,遠客魂銷畏絺绤。
兩岸菰蒲長翠苗,一溪春水綠迢迢。曉來流出殘紅去,知是吳山雪盡消。
參軍初奉使,早發玉河隈。雪盡關山路,天低龍虎臺。揚旌海樹斷,驅馬塞云開。曉色城頭月,春聲笛里梅。沙場莽迢遞,亭障郁崔嵬。候雁從南轉,邊風自北來。枕戈憂國步,草檄見君才。擬待銘功日,長纓系敵回。
獨坐對明月,遙遙千古情。西風兩三日,庭樹已秋聲。
南有天臺事可尊,孕靈含秀獨超群。重重曲澗侵危石,步步層巖踏碎云。金雀每從云里現,異香多向夜深聞。當知此界非凡界,一道幽奇各自分。
善導可嗟今已往。化來老少皆歸向。佛念一聲分一鏹。聲才響。一聲一佛虛空上。八萬四千奇妙相。光明壽命皆無量。金色臂垂千萬丈。鵝王掌。誓來迎接歸安養。
中書落筆萬人驚,奉檄東歸也自榮。十葉相傳忠獻貴,一官初授廣文清。春歸故國花都謝,雨過空山蕺已生。亦欲相從涉江去,千巖萬壑杜鵑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