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劍門
奇峰百仞懸,清眺出嵐煙。
迥若戈回日,高疑劍倚天。
參差霞壁聳,合遝翠屏連。
想是三刀夢,森然在目前。
奇峰百仞懸,清眺出嵐煙。
迥若戈回日,高疑劍倚天。
參差霞壁聳,合遝翠屏連。
想是三刀夢,森然在目前。
劍門有百仞高的奇峰懸空而立,站在高處眺望,能看到山間的嵐煙。它回旋的樣子就像魯陽公揮戈讓太陽返回,高得好似寶劍倚天。參差不齊的霞壁高高聳起,重重疊疊的翠屏相連。想來是應了三刀的夢兆,這劍門的奇景森然就在眼前。
百仞:形容極高。仞,古代長度單位。
清眺:清美地眺望。嵐煙:山間霧氣。
迥:回旋。戈回日:傳說魯陽公與韓構作戰,戰斗正酣時太陽將落,魯陽公揮戈使太陽返回三舍。
劍倚天:宋玉《大言賦》有“長劍耿耿倚天外”之句。
參差:高低不齊。霞壁:如霞彩般的山壁。
合遝:重疊、聚集。翠屏:綠色的屏風,這里形容山巒。
三刀夢:《晉書·王濬傳》記載王濬夜夢懸三刀于臥屋梁上,須臾又益一刀,有人解夢說三刀為州字,又益一刀是益州,后王濬果為益州刺史。
具體創作時間不詳。劍門地勢險要,是著名的關隘。詩人可能在途經劍門時,被其雄偉景色所震撼,同時聯想到“三刀夢”的典故,結合自身的仕途期許等心境而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描繪劍門的壯麗景色,突出其奇險雄偉的特點。以生動的描寫和巧妙的用典展現了劍門的獨特魅力,在寫景詩中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
舊日吳王百尺臺。萬株楊柳是誰栽。閶門城外春陰里,多少將軍繫馬來。
千里來游百二州,又騎羸馬向西游。蕭條自嘆馮唐發,凋弊誰憐季子裘。渭水斷鴻投遠渚,隴山落木動高秋。老懷料得行吟慣,不似尋常動別愁。
水行苦嚴厲,萬匯喜得春。解雷久忽震,蟄戶奮者殷。根芽沐膏雨,旸暉復熹晨。淑氣盎原野,鼎鼎來芳辰。小車度花陰,游芳浮曲塵。少年爭競春,外誘何紛紛。老矣蠲其華,寄賢而葆真。多吟以為富,猶恐道益貧。熙陽薰蓋壤,麗景日以新。婭姹花媚晝,嚘嚶鳥鳴晨。紛華易消歇,非久淪沙塵。舉世競芳菲,湎若嗜飲醇。豈知有至味,澹然嚌道真。試問金谷夫,何如簞瓢人。物華來冉冉,天氣宜溫溫。浪浪但鳴雨,浩浩常浮云。誰知潤澤中,厥有豐美存。一朝日出杲,絢爛赪紫群。川原遍涂抹,紛若粉黛陳。芳菲出枯槁,何異富易貧。難并惟樂事,昔人嘗有云。方寸負奇偉,自足排外紛。樂哉曾子履,翛然淵明巾。利欲伐其性,智識由是昏。盛麗悅其目,夢幻何足云。不如覷文字,日月從轉輪。飲芳而咀華,四時無非春。蕓蕓市朝客,孰識此味真。
城中過坊口,時見山一面。車塵半空起,忽復不可見。今日出城西,初喜見山便。恨當長夏時,草木更蔥茜。遮胸如執圭,隱首或側弁。行行七里余,勝地得僧院。仰瞻何突兀,杰閣俯高殿。百級躡層梯,身向西闌轉。橫絕曠野中,蒼翠爭自衒。已將目力窮,卻任脛骨顫。群山不知名,起伏端可辨。勢從西南來,遙向西北旋。萬馬如馳逐,陣列如鏖戰。白云與碧靄,巖姿陡然變。誰倩丹青人,為我展畫卷。老至客京華,宦游真已倦。若使入山行,所歷豈能遍。一覽青可了,無如此中善。
衣冠盛世正堪期,底事南歸倚釣磯。風暖池亭春酒熟,秋清溪月晚鱸肥。身閑鰲海重開徑,化洽烏城不閉扉?;厥酌煳⑻烊f里,清輝夜夜繞皇畿。
熟眠驚鳥喚,曉立傍銀塘。草嫩風偏軟,花垂露有香。百年聊偃息,三徑問行藏。春日遲遲好,人閑更覺長。
枝間微雨做新春,訝道深山沸俗塵。流水無聲飛鳥絕,更從何處著吟身。偃竹無風抽梢長,蕭蕭數葉泛清光。秋來石上新涼月,照見離人思故鄉。
孫侯高堂竹石圖,筆意迥與尋常殊。山城五月困炎暑,坐我如對寒冰壺。侯言此圖不易得,吳興趙公好風格。昔者親逢落筆時,繭紙寒翻雪花色。竹叢隱石石作堆,海氣亂拂秋云開。夫人當坐共嘆息,松雪齋前風雨來。承平館閣日多暇,承制文章此其亞。往事蒼茫四十年,萬里江南見遺畫。當時亦有隴西公,直以健筆爭相雄。豈知書法自無敵,況爾勛閥誰能同。楚也懷賢心未已,束發臨池費千紙??蓱z生晚墮窮荒,不見中朝盛才美。昨朝會宴池南亭,臨圖慷慨思吳興。停杯憐我重真跡,許以捲贈無難形。吁嗟吳興不可作,孫侯高誼猶堪托。便令清曉送瓊枝,即掃茅屋看金錯。
老鶴悔拋青嶂里,客星倦倚紫微邊。
弓劍巡荒徼,衣冠別上林。路經三峽險,人到百蠻深。枸醬諳夷俗,兒童解僰音。點蒼山色古,道便一登臨。
縱然愛汝羽毛鮮,斂翼縮頭亦可憐。今日放將籠外去,乘風好向夕陽邊。
二江斜入似娥眉,盡日憑高把酒卮。貧賤別應無好處,猛忙中是我閒時。
幽意在云谷,高風懷考亭。東西雖異地,復此托嘉名。杳靄翠峰合,氤氳佳氣生。窗虛白日晚,衣潤暑天清。坐石對仙客,焚香觀道經。松花宜酒味,泉響當琴聲。窈窕絕塵鞅,逍遙違世情。何當托棲遁,服食致遐齡。
五季亂豺虎,歷數未有歸。南漢驕自王,帝粵保南陲。白龍表上瑞,圜丘祀蒼祇。乾亨首紀元,升壇列金枝。薦德羞幣玉,滌牲黷郊犧。上帝肯居歆,祝史虛陳辭。君昏社已屋,廢臺委山陂。燔柴不復登,茂草鞠荒基。魯侯昔僭郊,已嘆周公衰。甘泉與雍畤,秦漢多陋儀。矧茲蛟蜃國,禾黍豈足悲。
古塔層崖老樹陰,平生結想在幽深。一從忉利天歸去,留與人間證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