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李校書新題樂府十二首 馴犀
建中之初放馴象,遠歸林邑近交廣。獸返深山鳥搆巢,鷹雕鷂鶻無羈鞅。
貞元之歲貢馴犀,上林置圈官司養。玉盆金棧非不珍,虎噉狴牢魚食網。
渡江之橘逾汶貉,反時易性安能長。臘月北風霜雪深,踡跼鱗身遂長往。
行地無疆費傳驛,通天異物罹幽枉。乃知養獸如養人,不必人人自敦獎。
不擾則得之于理,不奪有以多于賞。脫衣推食衣食之,不若男耕女令紡。
堯民不自知有堯,但見安閑聊擊壤。前觀馴象后馴犀,理國其如指諸掌。
建中之初放馴象,遠歸林邑近交廣。獸返深山鳥搆巢,鷹雕鷂鶻無羈鞅。
貞元之歲貢馴犀,上林置圈官司養。玉盆金棧非不珍,虎噉狴牢魚食網。
渡江之橘逾汶貉,反時易性安能長。臘月北風霜雪深,踡跼鱗身遂長往。
行地無疆費傳驛,通天異物罹幽枉。乃知養獸如養人,不必人人自敦獎。
不擾則得之于理,不奪有以多于賞。脫衣推食衣食之,不若男耕女令紡。
堯民不自知有堯,但見安閑聊擊壤。前觀馴象后馴犀,理國其如指諸掌。
建中初年放歸了馴象,它們遠回到林邑,近到交廣地區。野獸返回深山,鳥兒筑巢,鷹雕鷂鶻不再受羈絆。貞元年間進貢了馴犀,在上林苑設置獸圈由專人飼養。玉盆金棧并非不珍貴,可犀牛卻像被虎咬、被困在牢獄、魚被網住一樣。就像渡江的橘子到了汶水以北會變成枳,犀牛違背本性怎能長久生存。臘月北風凜冽、霜雪深厚,犀牛蜷縮著身體死去。運送犀牛耗費了大量的驛站資源,這神奇的動物遭遇了冤屈。由此可知養獸如同養人,不必每個人都去敦促獎勵。不侵擾就能順應事理,不掠奪就會比賞賜更有成效。給人脫衣推食提供衣食,不如讓男子耕種、女子紡織。堯帝時百姓不知有堯帝,只知安居樂業擊壤而歌。前有放馴象,后有馴犀之事,治理國家就像在手掌上指畫一樣清晰。
建中:唐德宗年號(780 - 783)。
林邑:古國名,在今越南中部。交廣:交州和廣州,在今廣西、廣東一帶。
羈鞅:馬絡頭和馬韁繩,這里指束縛。
貞元:唐德宗年號(785 - 805)。
上林:即上林苑,古代皇家園林。
虎噉狴牢:像被老虎咬、被困在牢獄。
渡江之橘逾汶貉:《周禮·考工記》‘橘逾淮而北為枳’,這里化用其意,指動物離開適宜環境會改變本性。
踡跼:蜷縮。
傳驛:驛站。
通天異物:指馴犀。罹幽枉:遭遇冤屈。
敦獎:敦促獎勵。
脫衣推食:把衣服脫下給別人穿,把食物讓給別人吃,形容對人熱情關懷。
擊壤:古代一種游戲,這里指百姓安居樂業。
此詩創作于唐朝。建中、貞元是唐德宗的年號,當時朝廷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政策和行為。進貢馴犀等行為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且違背動物本性。詩人通過此詩,以馴象、馴犀之事為切入點,表達對治國理政的思考。
這首詩主旨是借馴象、馴犀之事闡述治國理念,強調順應自然、不擾百姓的重要性。其特點是以物喻理,通俗易懂。在文學史上,它是新樂府詩的代表之一,反映社會現實,具有一定的思想價值。
僧房分半榻,坐我白云間。暫脫浮生累,聊娛此日閒。露松垂砌濕,霜蘚綴墻斑。為謝良朋引,從茲得往還。
交無洛蜀本和衷,雅量分明司馬同。常以文章推后輩,久將政事托群公。委蛇晏退裘應敝,狼藉髡留盞莫空。出處古來云變化,芳馨誰播史書中?
劈箭風帆下,春江不盡流。客來登快閣,天際識歸舟。裂眥明千里,觀身等一漚。斜陽疏木外,五兩不遲留。
自得江山性,從渠白發長。室虛凝月色,波定見天光。杖屨逢人少,茅茨與世忘。床頭書卷在,簡點到歸藏。
細雨荒荒白下城,茅堂深隱稱高情。清晨讀罷淮陰傳,坐看門前江水生。
主家門第盡,僧寺樹林荒。色相真成幻,豪華未可常。法輪回現滅,劫火變炎涼。卻笑浮生眾,猶因佛老忙。
庭閑便坐臥,袒裼獲如如。出郭車為枕,回衙頭任梳。發皤真覺老,骨勁漫長吁。三考千馀日,低腰未擬除。
興來信步過東陂,最愛村東物象奇。藤杖穿云秋望處,葛衣沾露夜歸時。殘聲凄斷蟬移樹,孤影荒寒鵲繞枝。自揣今年還得飽,一川新稻已離離。飽食無營過暮年,筇枝到處一蕭然。清秋欲近露沾草,新月未高星滿天。遠火微茫沽酒市,叢蒲窸窣釣魚船。哦詩每恨工夫少,又廢西窗半夜眠。
笳鼓齊喧泛御津,何妨同欲樂茲辰。中三節物初過五,八十春光未破旬。紅旆厭風收電腳,綠波傷棹散魚鱗。欲知治世升平象,請看熙熙兩岸民。
君去城中莫浪傳,此間與俗本無緣。山房若跡王靈武,巖壑蕭寥五百年。
舊頓荒涼鎖綠茵,寶釵雙燕只生塵。眉痕不照長門月,臂點曾銷永巷春。百首宮詞王司馬,一聲《河滿》孟才人。阿誰尚記華清恨,聽譜《霓裳》淚濕巾。
長風送輕舸,晚山飛翠浮。掀篷待月上,不減赤壁游。
拆破貧兒衣上縷。夢里分明,醒是瞢騰語。門外天涯千里路。到來莫作家鄉住。嚼碎云門玄妙句。空也噇空,饑也知饑處。誰見法身和露柱。無星稱上分釐覷。
白水連天遠,吳淞一幅秋。橘洲冰魄滿,竹閣桂華留。鳧雁不飲啄,魚龍與拍浮。垂虹寓今夕,清勝庾公樓。
煙樹云盤綠,官程馬足分。陽山偏向日,越水易生云。遠海鹽征竭,清時國計殷。馳情多別后,對月每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