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旦冬至攝職南郊因書即事
大明南至慶天正,
朔旦圓丘樂六成。
文軌盡同堯歷象,
齋祠忝備漢公卿。
星辰列位祥光滿,
金石交音曉奏清。
更有觀臺稱賀處,
黃云捧日瑞升平。
大明南至慶天正,
朔旦圓丘樂六成。
文軌盡同堯歷象,
齋祠忝備漢公卿。
星辰列位祥光滿,
金石交音曉奏清。
更有觀臺稱賀處,
黃云捧日瑞升平。
冬至日太陽南行到極致,慶賀天正節氣到來;初一清晨在圓丘祭壇,奏響六支樂章。天下文字車軌統一,歷法同于堯舜;我愧居官職,參與這如漢代公卿般的齋戒祭祀。星辰有序排列,祥光布滿天際;鐘磬交相奏鳴,清晨樂聲清越。更有觀臺之上眾人稱賀,黃云環繞紅日照耀,預兆太平祥瑞。
南至:指冬至,因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為一年中最南位置。
朔旦:農歷初一的清晨。
圓丘:古代祭天的圓形高壇,即天壇。
樂六成:古代祭天禮儀中演奏六支樂章,象征天地六合。
文軌:文字和車軌,代指國家統一的制度。
歷象:歷法,《尚書·堯典》有“歷象日月星辰”句。
齋祠:齋戒后舉行的祭祀儀式。
忝備:謙辭,意為愧居其位。
金石:鐘(金)和磬(石),代指古代祭祀樂器。
觀臺:古代觀測天文、舉行朝賀的高臺。
黃云捧日:傳統吉祥天象,象征帝王圣明、天下太平。
此詩當為唐代官員在冬至日代行南郊祭天職責時所作。冬至為“天正”(歷法首正),古代帝王需親祭昊天,若因故不能則遣官員攝職。詩中“文軌盡同”反映唐代大一統的政治格局,“黃云捧日”暗合盛唐氣象,整體展現了當時對歷法、禮儀的重視及太平盛世的氛圍。
全詩圍繞冬至南郊祭祀展開,描繪儀式的莊重與祥瑞,既頌國家統一、歷法嚴謹,又彰盛世氣象。語言工整典麗,是唐代應制詩中反映禮儀文化的典型之作。
石龍噴雪繞山斜,桑苧祠間一幅紗。只對清流已無暑,未論絕品解宜茶。
山僧知我去匆匆,旋印紅泥乞老翁。擬喚人間三昧手,共分天上小團龍。
衰容覽青銅,寒光了無隱。照我顛上毛,星星罕馀鬒。
持此將奈何,歲月屢遒盡。少壯罕聞道,下士乃為哂。
操綆遽汲深,持矛復夸楯。任重力疾顛,涂窮計方窘。
上孤明主恩,下違昔賢準。憂悔從中來,老至非無眹。
尚忝麾守尊,居慚政條敏。孤心企寒柏,萬境付朝菌。
往失奚足追,來戒或堪引。明發丘壑情,予將治歸軫。
抱被相隨石室中,天雞初唱海濤紅。
晦明不定山頭日,呼舞無端谷口風。
前輩書題空石蘚,野人心思只云松。
神仙骨相知誰是,更踏飛云最上峰。
地盡南溟萬里遙,九重天闕隔冥寥。
誰移鰲柱來滄海,遂接龍光上紫霄。
入夜星文干象緯,迎風露掌散瓊瑤。
更看岳帝端居處,玉燭無為萬祀調。
文杏裁為梁,香茅結為宇。
不知棟里云,去作人間雨。
眾葉落地死,一葉枝上留。
雖自保朝夕,其奈無朋儔。
天日遠不照,霜雪臨其頭。
大枝且摧折,爾葉能無憂。
九曲黃河,畢竟是天上,人間何物。西出昆侖東到海,直走更無堅壁。噴薄三門,奔騰積石,浪卷巴山雪。長江萬里,乾坤兩派雄杰。
親隨大駕南巡,龍舟鳳舸,白日中流發。夾岸旌旗圍鐵騎,照水甲光明滅。俯仰中原,遙瞻岱岳,一縷青如發。壯觀盛事,己亥嘉靖三月。
沙頭白叟送行舟,舟上青山豁病眸。
一葦載云歸晚溆,百花吹雨入春流。
情深湘瑟方凝夢,聲婉吳歌復送愁。
賴有良朋解知己,不時呼酒話同游。
橋門北舍日相親,
鄉國參商四十春。
偶爾小陂風月夕,
細談舊夢兩情真。
六十年前景凄涼。壟下多稂。陌上無桑。
而今日月換新裝。八繭蠶忙。雙季稻香。
廠礦安排細較量。翹首錢塘。俯視金閶。
工農子弟煥文章。泖溇汪泱。苕霅流長。
去隔三千里,應憐阿母癡。
灞陵圓缺月,蠡水煖寒時。
老子無多囑,平生只一兒。
來年庭下過,許我稍開眉。
當風鴉臭氣,
一個豆娘兒。
熏得行人走,
沖爺皺斷眉。
蘭亭曲水擅風流。移宴向清秋。
黃花未應憔悴,盞面尚堪浮。
圍艷質,發歌喉。細相酬。
明年此會,主人還是,在鳳池頭。
炎后飛軌,引曜丹逵。蕤賓應律,融精協曦。
五象列位,品物以垂。兌降素獸,震升青螭。
日月澄暉,仙章來儀。仰憩翠巖,俯映蘭池。
靈柯幽藹,神卉參差。如山之壽,如松之猗。
永钖難老,與時推移。
微雨雖妨行樂,薄寒卻解留花。
今日且游小圃,明朝更向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