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和歌辭 挽歌
丹旐何飛揚,素驂亦悲鳴。
晨光照閭巷,輀車儼欲行。
蕭條九月天,哀挽出重城。
借問送者誰,妻子與弟兄。
蒼蒼上古原,峨峨開新塋。
含酸一慟哭,異口同哀聲。
舊壟轉蕪絕,新墳日羅列。
春風草綠北邙山,此地年年生死別。
丹旐何飛揚,素驂亦悲鳴。
晨光照閭巷,輀車儼欲行。
蕭條九月天,哀挽出重城。
借問送者誰,妻子與弟兄。
蒼蒼上古原,峨峨開新塋。
含酸一慟哭,異口同哀聲。
舊壟轉蕪絕,新墳日羅列。
春風草綠北邙山,此地年年生死別。
紅色的招魂幡在空中飛揚,白色的挽馬也在悲鳴。晨光照亮了街巷,喪車莊重地即將啟程。九月的天空一片蕭條,哀傷的挽歌從城中傳出。試問送葬的人是誰?是妻子、兒女和弟兄。蒼茫的上古原野上,高高的新墳剛剛建成。大家滿懷悲痛放聲大哭,不同的嘴巴發出同樣的哀聲。舊的墳地漸漸荒蕪,新的墳墓日益增多。春風吹綠了北邙山,這里年年都在上演生死離別。
丹旐(zhào):紅色的招魂幡。
素驂(cān):白色的挽馬。
閭巷:街巷。
輀(ér)車:喪車。
重城:指城市。
塋(yíng):墳墓。
北邙山:在今河南洛陽東北,漢魏以來,王侯公卿多葬于此,后泛指墓地。
具體創作時間和背景難以確切考證,但挽歌通常是在喪葬儀式上演唱,此詩描繪送葬場景,反映了古人對生死的看法和哀傷情感,可能創作于詩人參加葬禮或有感于生死離別之時。
這首詩主旨是哀悼逝者、感慨生死。它以送葬為題材,生動描繪場景,情感哀傷深沉。在文學史上反映了當時人們對生死的態度和情感表達,具有一定的社會和文化價值。
吾年開八秩,形槁更心灰。禪縛病居士,詩殃凍秀才。無功上麟閣,有案在烏臺。攻苦三千首,誰曾著價來。世間小家數,不瘦失之寒。都未飽鯨膾,徒然烹蟣肝。于今無對壘,亙古有荒壇。改竄無全句,明朝更取看。
花落又花開,思君酒一杯。故山千萬點,長向夕陽來。
三年冗博士,四海老詩人。同是桑榆日,惟堪曲米春。清羸元壽相,骯臟任長身。微子誰知我,從來懶更真。
有形夢寐無形喜,暗黑形中吾與子。此夜青蕪自在舒,融于大地之生死。
南越山川拄杖交,東風何處送歸舠。一條路打朱明過,直下潮陽看海濤。
湖山疊若屏,偶作湖山長。以茲贈往來,盡日風泉想。
我憶三宮幸朔方,天顏皴黑鬢發黃。鬼風尖尖割肌肉,驚沙撲損龍衣裳。群黎命死北魔手,世界缺陷苦斷腸。小臣翅短飛未得,望破癡眼愁更長。嗚呼一歌兮哀以傷,白日無光天荒荒。我憶二王血淚垂,一絲正統懸顛危。士卒零落若霜葉,陣前將軍今有誰。以舟為國大洋里,萬死一生終安歸。至痛無聲叫不響,皇天皇天知不知。嗚呼再歌兮歌孔悲,風雨驟至晝冥迷。我憶我父在日時,叱我癡鈍無天姿。旦旦灌溉仁義澤,靈臺豁然開光輝。夙劫孤露命濁世,王事鞅掌生無期。一憶父母教我語,逃罪無地死亦遲。嗚呼三歌兮淚淋漓,君父不在倚賴誰。我憶母氏兮圣善,勞苦家事手生繭。母后父死十五年,教我育我恩不淺。我雖貧拙志不屈,清氣棱棱秋瑩骨。至今一粟一縷絲,皆是父母流傳物。嗚呼四歌兮痛惻惻,皇天后土無終極。我所思兮文丞相,英風凜凜照穹壤。失身匍匐草莽間,屢迫以死彌忠壯。虛空可變心不變,吐語鏗然金石響。想公骨朽化為土,生樹開花亦南向。嗚呼五歌兮并悽愴,望公不見愁泱漭。我生我生何不辰,血淚化作妖花春。平生意氣若風云,何苦戚戚悲呻吟。狂來一呼天地動,萬物鼓蕩俱精神。天上真火滅不得,灼爍大地生光明。嗚呼六歌兮歌聲清,海岳瑩潔日月新。
泊舟淮水次,津樹暗蕭蕭。遠火明漁舫,長吟倚客簫。夜鐘聞古寺,寒月照歸潮。莫近啼猿處,愁多夢更遙。
梁國秋砧滿,范陽風葉稀。如何故人去,不與雁同飛。北路薊門古,寒天易水微。君行莫怨霧,霜日指南輝。
晶晶波煙闊,陰陰竹樹寒。庖人扇鮭脯,小史篋衣冠。欲別頻為約,斯游豈意闌。秋風吹早桂,未覺后期難。
山中之樂屬高人,風月無邊取次吟。但使胸中飽丘壑,莫將片點著埃塵。
三山咫尺望中臨,一往遙應彼岸尋。高廣安知天海際,虛無獨見水云陰。宗風萬里飛前浪,祖楫中流趁夙心。此去乘桴人共喜,繇來作楫汝當任。
驚波時有覆舟危,萬竅風兼嫉意吹。欲羨青山免謠諑,雍容天際畫蛾眉。
綠章封事奏瑤京,侍女如花弄玉笙。夜半朝元人上鶴,九天環佩月中聲。
深隱云林靜,何須負郭田。圖書從塞屋,雞犬亦登仙。釀酒尋仙術,脩琴借藥錢。閒過武夷洞,來上釣魚船。九曲溪行盡,平川隱者居。看家留白鶴,度竹借藍輿。架上多丹藥,床頭有古書。漢廷論封禪,應問馬相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