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閑
蕭灑伊嵩下,優游黃綺間。
未曾一日悶,已得六年閑。
魚鳥為徒侶,煙霞是往還。
伴僧禪閉目,迎客笑開顏。
興發宵游寺,慵時晝掩關。
夜來風月好,悔不宿香山。
蕭灑伊嵩下,優游黃綺間。
未曾一日悶,已得六年閑。
魚鳥為徒侶,煙霞是往還。
伴僧禪閉目,迎客笑開顏。
興發宵游寺,慵時晝掩關。
夜來風月好,悔不宿香山。
在伊水和嵩山之下過得瀟灑自在,像夏黃公、綺里季等隱士一樣悠然自得。未曾有過一天煩悶,已經享受了六年的閑適時光。與魚鳥做伴,同煙霞往來。陪伴僧人閉眼參禪,迎接客人時笑容滿面。興致來了夜里去游覽寺廟,慵懶的時候白天就關上房門。昨夜風清月朗,后悔沒有在香山留宿。
蕭灑:同“瀟灑”,形容自由自在、不拘束。
伊嵩:伊水和嵩山,在今河南境內。
優游:悠閑自得。
黃綺:指漢初商山四皓中的夏黃公、綺里季,泛指隱士。
徒侶:同伴。
往還:交往。
掩關:關門,指閉門不出。
此詩具體創作時間不詳。白居易晚年退居洛陽,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這首詩應是他在這段時期所作,反映了他遠離政治紛爭后悠閑自在的心境。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詩人對閑適生活的滿足。其突出特點是語言自然,生動展現隱居生活。在文學史上體現了白居易后期詩歌追求閑適、淡泊的風格轉變。
看竹何時徑出城,溪西亭上濯塵纓。青山入座真成畫,白鳥迎人似結盟。風外懶便紗帽側,雨前涼愛葛衣輕。頗聞地主能延客,飲力何如阮步兵。
輕舟疾于馬,蕩此修渚麋。但見山西行,不知舟東移。汀花疊相迎,欲折隔漣漪。亭亭思美人,泯泯忘世機。多情有白鳥,先后掠人飛。別后不見山,比昔山如長。林陰沒鳥影,巖聲答人響。蘚色青染足,藥花大如掌。蛇徑已盤百,石扉始開兩。獨笑睨層旻,古今一俯仰。幽厓不知日,濕氣晴猶重。苔列無文錢,隨陰貫寒洞。發嘯破玄靄,萬象爭迎送。磴危石欲舞,云走山如動。思招幽鳥下,驚飛戛新弄。
羸馬策新秋,清光自可游。殘霞依古木,野水艤孤舟。人跡新沙潤,蟬聲落日遒。征鞍何處息,沽酒便淹留。
往事西溪記昔賢,衣冠應憶拜燈前。而今詞筆秋風老,又為幽棲理蠹箋。
賀家湖上又秋風,放翁宅前東復東。兩行云樹忽遠近,十里荷花能白紅。游人濯足銀河上,越女梳頭青鏡中。我欲張帆上南斗,扶桑碧海與天通。
巴山一夜雨,剪燭話西窗。何似瀟湘浦,孤篷宿大江。
何處從頭說。但傾尊、淋漓醉墨,疏疏密密。看取兩輪東西者,也是樊籠中物。這光景、年來都別。白發道人隆中像,笑相逢、對擁爐邊雪。又過了,上元節。紙窗旋補寒穿穴。柳黏窗、青青過雨,勸君休折。睡不成酣酒先醒,花底東風又別。夜復夜、吟魂飛越。典卻西湖東湖住,十三年不出今朝出。容易得,二三月。
病骨淹旬久,乏裁還爾思。殘經談去遠,香積到來稀。默識同尼叟,忘言憶惠施。未須嫌寂莫,吾學貴心期。
白商凝緒。前游地、肅霜凋悴堤樹。百年花外認驚塵,小坐悲風雨。便占得、龍髯鳳羽。爨馀省識焦桐古。看冷落芳叢,賴晚菊、黃昏剩伴,劫邊襟素。重憶侶雁盟鷗,蘭成老矣,彩筆羞共愁賦。一潭秋水漾離懷,相對無多語。枉嘆斷、嬌鶯翠縷。如煙往夢輕攜去。但試憑、來年約,把袂登樓,落霞飛處。
堂虛陡覺暮寒生,長樂疏鐘緩轉更。對燭已無詞可草,擁爐時聽鬧皇城。
霜厓高處聽漁歌,日日壺觴藉淺莎。沙上鳧雛還聚散,渭濱熊兆近如何。潮通滄海波聲遠,地隔紅塵月色多。雙眼不容云樹礙,一簾終夜對明河。
授鉞頻年向北陲,又看殊錫下彤墀。詔書疾置飛黃馬,喜色遙占太白旗。寰海群黎應遍德,尚方新爵待班師。有臣文武天王圣,聽奏周宣六月詩。
賈客不曾居本鄉,販賤賣貴多囊箱。奇貨可居呂不韋,官鹽滿載商弘羊。兼金上秤珠量斗,江北江南不停走。營妓樓中肯吝錢,水神廟下長澆酒。相期永世莫種田,種田食力多憂煎。
勸郎莫食鑒湖魚,勸郎莫棄別時衣。湖中鯉魚好寄信,別時衣有萬條絲。戀郎思郎非一朝,好似并州花剪刀。一股在南一股北,幾時裁得合歡袍。越王臺下是儂家,一尺龍梭學織紗。愿郎莫栽梨子樹,遮卻房前夜合花。溪頭送郎上蘭舟,獨宿春風燕子樓。溪水有時乾到底,不如儂淚四時流。阿儂羞殺黃帽郎,桂舟蘭楫藻中藏。蘆竹生花秋滿地,棹歌才動便尋榔。粉痕隨淚濕春羅,郎似芭蕉儂似荷。荷葉團圓映蓮蕊,不比芭蕉紋路多。為郎有意辦羅裳,繡成花鳥好文章。黃昏含愁不敢剪,只恐分開雙鳳凰。春望山頭松百株,若耶溪里好黃魚。黃魚上得青松樹,阿儂始是棄郎時。
一心無俗物,滿眼是春光。楊柳孤村靜,煙花曲徑芳。看山同野鹿,藉草當胡床。回首紅塵里,無如此地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