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葉觀文再賦游靈源桃花二洞之作 其二
山行有底急,路轉乃爾長。
輿肩憇清蔭,屐齒尋幽芳。
突兀見古殿,委蛇度飛梁。
余紅點澗色,新絲浮巖光。
人徑出鳥道,僧居儼蜂房。
前山去未了,后騎低可望。
逢人貴同氣,偶地忘殊方。
徑催文字飲,稍近花草香。
語味寫素隱,詩工發深藏。
湛輩欣有得,折楊愧成章。
山行有底急,路轉乃爾長。
輿肩憇清蔭,屐齒尋幽芳。
突兀見古殿,委蛇度飛梁。
余紅點澗色,新絲浮巖光。
人徑出鳥道,僧居儼蜂房。
前山去未了,后騎低可望。
逢人貴同氣,偶地忘殊方。
徑催文字飲,稍近花草香。
語味寫素隱,詩工發深藏。
湛輩欣有得,折楊愧成章。
山間行走為何如此匆忙,道路轉彎竟是這般漫長。在轎上于清涼樹蔭中稍作休憩,穿著木屐去尋覓清幽的花香。突然見到古老的殿宇,曲折地走過飛架的橋梁。殘余的紅花點綴著山澗的色彩,新生的枝葉映照著巖石的光芒。人行小徑如同鳥道般狹窄,僧人的居所整齊得好似蜂房。前面的山巒連綿無盡,后面的坐騎隱約可見。遇到志同道合之人最為珍貴,偶至此處便忘卻了身在他鄉。急忙催著一起飲酒賦詩,漸漸靠近花草散發的清香。話語的韻味道出了內心的歸隱之意,精妙的詩作發掘出深藏的情感。像湛輩那樣的人欣喜有所收獲,我慚愧自己的詩作如同《折楊》般淺陋。
有底:為何,為什么。
乃爾:如此,這般。
輿肩:指乘坐轎子。憇(qì):同“憩”,休息。
屐齒:木屐底部的齒,這里代指穿著木屐行走。
突兀:突然,高聳的樣子。
委蛇(wēi yí):曲折前行。飛梁:高架的橋梁。
新絲:新生的枝葉。
人徑:人行的小路。鳥道:形容山路狹窄險峻,僅容飛鳥通過。
儼:整齊的樣子。
同氣:指志趣相投的人。
殊方:他鄉,異地。
文字飲:指文人相聚,飲酒賦詩。
素隱:隱藏的情懷、志向。
湛輩:具體所指需結合更多背景,可能是一群志同道合者。
折楊:古代一種較通俗的樂曲,這里謙稱自己的詩作淺陋。
具體創作時間和詳細背景較難確切知曉。從詩題看,是詩人應和葉觀文關于游靈源桃花二洞的詩作。推測可能是在游覽靈源桃花二洞后,與友人相聚,受友人詩作啟發而創作,當時詩人可能處于一種閑適、游賞的心境,在自然山水間尋求心靈的慰藉。
這首詩主旨在于描繪山間游歷的所見所感,突出了自然景觀的清幽和與友人相聚的愜意。其特點是寫景細膩,情感真摯。在文學史上雖可能無重大影響,但展現了古代文人游賞山水、吟詩唱和的生活情趣。
蓬萊左股已遭鉗,渤澥東門枉戒嚴。燕雀處堂元自若,豕蛇薦食更無厭。侏儒坐遣衣冠盡,姬漢行看玉石炎。眼底橫流兼落日,故山何處認茅檐?
遠公沽酒飲陶潛,佛印燒豬待子瞻。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為誰甜。
漫說千杯不醉人,清光壓倒洞庭春。攜行可用紫絲絡,渴飲不煩烏角巾。搖動革囊成醞釀,封藏花盎作逡巡。坐中一混華夷俗,或有豪吞似伯倫。
中朝人物總稱賢,恬退閒居又幾年。獨抱丹心長戀闕,因思綠野且歸田。未應雋軌淹東魯,行看文星照北燕。見說君王思國老,鶴書即下九重天。
海門高并兩峰寒,大艑輕帆自往還。安得百靈移一島,卻教塵世看三山。
晬儀臨拱,丕命明揚。鸞回寶勢,鴻貫瑤光。禮成樂備,德裕名芳。肇基王化,永懋天祥。
失學憐兒輩,臨緘意不無。即看語造次,詎有苦工夫。春雨招梅友,秋風聘橘奴。小園多干當,幸不至荒蕪。
論文曾駐木蘭舠,按部長懷使者勞。豈謂青衿還絳帳,尚從黃綬問綈袍。書傳大禹千秋穴,賦涌靈胥八月濤。不是輶軒頻顧盼,桐君山色為誰高。
家在洞庭左,舟行湘水間。湍流多度竹,石聳不依山。野郭看花出,州田載稻還。舊聞官事少,幽興轉相關。
云雪連朝闇,朋從嘆坐違。臨文與誰共,開卷為君稀。趣掃六花散,聊通一徑微。當攜兔園賦,同映讀書幃。
吳魯燕韓豈別宗,曾無外禦但相攻。當時周鄭誰為相,交質將何服遠戎。
歸。數得宣麻拜相時。秋前后,公袞更萊衣。
依依鐘阜舊崔嵬,負雪尤憐玉一堆。詞客還從江上過,濠堂端付夢中來。蹉跎知遇存黃土,寥落朋儕隔酒杯。曾是華年磨滅地,不關兒女漫興哀。
木落沙明秋浦,云臥煙淡瀟湘。曾學扁舟范蠡,五湖深處鳴榔。
世祖艱難德澤深,風悲城郭怕登臨。九朝天下俄川決,七載江南竟陸沈。馬首空傳當日價,雞聲不到暮年心。雨馀門外青青草,過客魂銷淚滿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