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谹父答鄭丈
鄭圃潛仙客,陳留繼阮生。
掄才俱道用,昌譽得詩鳴。
未解侯三接,先歌玉六成。
篇篇多痩骼,疑似帶銅聲。
鄭圃潛仙客,陳留繼阮生。
掄才俱道用,昌譽得詩鳴。
未解侯三接,先歌玉六成。
篇篇多痩骼,疑似帶銅聲。
鄭圃有隱居的仙客,陳留又有繼阮籍之風的才士。選拔人才都遵循道義,聲譽昌盛憑借詩歌揚名。還沒來得及等候多次接見,就先吟唱了美妙的詩篇。每一篇都風骨清瘦,好像帶著銅器之聲般鏗鏘。
鄭圃:古地名,這里指代隱居之地。
潛仙客:隱居的賢士。
陳留:古地名。
阮生:指阮籍,魏晉時期詩人,這里借指有才學之人。
掄才:選拔人才。
道用:遵循道義而被任用。
昌譽:聲譽昌盛。
侯三接:等候多次接見。
玉六成:指美妙的樂章,這里代指詩歌。
痩骼:指詩歌風格清瘦有風骨。
銅聲:形容詩歌音韻鏗鏘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從詩的內容推測,當時可能處于一個文化交流較為頻繁的時期,詩人與鄭丈、谹父等文人交往密切,彼此欣賞才學,以詩歌相互唱和,此詩便是詩人回應谹父并評價鄭丈之作。
這首詩主旨是贊美鄭丈和谹父的才學與詩歌成就。其特點是用典自然,語言典雅,生動地描繪出對方詩歌的風格。在文學交流中體現了當時文人之間相互欣賞、以詩會友的風氣。
有美真夫子,平生心泰和。
令名香宇宙,厚德福山河。
有客湖湘至,談公政化多。
莫侵霜鬢否,書至報如何。
文公垂憲墨淋浪,鼎立龜山更道鄉。
家有一焉猶冠絕,寶茲三者見珍藏。
來從疊嶂層巒里,置在光風霽月傍。
收拾兵戎無一物,滿船空載有歸裝。
客里逢連雨,龍公不貸人。
一蓬遮晦朔,萬慮入悲辛。
忽忽淹吾道,堂堂送此春。
誰歟訟風伯,揮掃鑒中塵。
生長均江左,游從集豫章。
官曹推掃溉,人望極軒昂。
讜論暌違后,休聲涕淚傍。
鳳池綸綍手,揮翰發幽光。
惠國垂芳久,瀘南錫第初。
詩書今有此,衣缽正關渠。
業大喧朝野,儒酸羨里閭。
只言三桂盛,五桂尚權輿。
細讀君詩字字新,巧將鹽豉入羹莼。
也知世路催行客,更遣工歌勞使臣。
千里身心空晤對,五經懷抱想紛綸。
他年宛水昭亭外,把玩猶能絕點塵。
谫谫群情便,嶤嶤俗眼驚。
此身無利鈍,于國要忠誠。
得力平生學,求仁死后名。
登門非雅素,持論略公平。
使君德量湖水寬,和氣襲人春避寒。
山川自古窮絕處,鑄鐵點頑成轉丹。
頻作好詩醇似酒,妃子鬭妍西子丑。
人生行樂只花時,更吸西江斟一斗。
愿學言詩賜,降心識字雄。
絕塵嗟莫及,雅趣喜相同。
任性天憐老,貪閑鬼笑窮。
可堪香火分,誤入武陵中。
已通消息變垂楊,又忍須臾困海棠。
雪意疎時風自惡,云根好處日爭光。
威嚴冷到漢三輔,艷冶春歸唐六郎。
四者欲并從古少,便將樽酒問群芳。
瘠甚都昌境,民無晚種田。
樂輸雖欲速,乞糴最堪憐。
帥閫施長技,王人改舊弦。
本原誰任責,陰德至今傳。
分曹正在壁門東,兼假猶慚兩院通。
諫鼓無聲誰訟枉,匭函有疏為平戎。
柳分御路曉煙碧,花遶宮墻初日紅。
退食心閑了無補,西風吹影鬢如蓬。
紛紛瑞雪壓山河,特出新奇和郢歌。
樂道幽人方閉戶,高歌漁父正披蓑。
自嗟老景光陰速,誰使佳時感愴多。
更念鰥居憔悴客,映書無寐奈愁何。
已落無邊木,猶誅不盡茅。
沙光迎遠景,風力閙寒稍。
牧處高低路,漁時遠近郊。
竹籬茅舍外,門閉可推敲。
都人車馬閙城闉,似惜民曹更牧民。
到處忠勤無粉飾,入朝言語有經綸。
只今次輔須賢帥,自古維城必懿親。
報政不須三五月,姓名端的記嚴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