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題鄧成之粟庵
一粟本非慳,縱橫透入關。
要知千種解,不離一塵間。
透徹通真境,拘留即妄攀。
須彌聊比喻,未是最髙山。
一粟本非慳,縱橫透入關。
要知千種解,不離一塵間。
透徹通真境,拘留即妄攀。
須彌聊比喻,未是最髙山。
一粒粟米本就不顯得狹小,它縱橫之間能穿透重重關卡。要明白世間千般的理解和感悟,其實都離不開這微小的一塵之中。透徹領悟便能通向真正的境界,若有所拘執便是虛妄的攀緣。用須彌山來作比喻,它也并非是最高的山。
一粟:一粒粟米,常用來比喻微小。
慳:吝嗇、狹小。
解:理解、感悟。
一塵:佛教用語,指極微小的物質。
妄攀:虛妄的攀緣,指執著于虛幻的事物。
須彌:須彌山,佛教傳說中的神山。
由于缺乏具體信息,推測此詩創作于詩人深入研習佛法之時。當時佛教思想盛行,詩人可能受其影響,通過此詩來表達自己對佛法中微觀與宏觀、本質與表象關系的理解和感悟。
這首詩主旨在于傳達佛法中以小見大、透過現象看本質的哲理。其突出特點是用形象的比喻和簡潔的語言闡述深刻道理。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有限,但對于研究佛教文化與詩詞結合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我無靈耳解呻喧,汝有病殘不得言。長夜榻旁聞低喘,撫背慚談九日恩。
朱夏洞天明,仙宮敞玉京。煙霞通一道,歌管并諸生。香氣因風度,瑤華是石成。從來耽羽化,今日共霞征。
江亭小于艇,松子落滿頂。盡日無人來,流水抱虛影。
天位迎陽轉斗南,千官山立盡恭嚴。共欣奠玉煙初達,爭奉回鸞日已暹。歸問雪中誰詠絮,冥搜花底自巡檐。禮成卻喜歌盈尺,端為來麰萬宇沾。
仙人聞說好樓居,此地梯天尺幾余。小看人間波浪里,不知是水是游魚。冷到心灰始沉閑,當眉一下莫生慳。凡胎熱軟多淫地,始信修行要雪山。
正是當今耳目臣,急流勇退足全身。江南開府臨諸道,林下休官見一人。日月旗常功烈著,煙霞窗幾性情真。公孤論道思元老,恐有蒲車出紫宸。
鰻魚生井中,隨潮時隱見。恍然娑竭宮,長見真龍面。
高閣涼生五月秋,芙蕖萬柄出清流。披襟獨倚闌干坐,為問先生可姓周。
派出昆崙五色流,一支黃濁貫中州。吹沙走浪幾千里,轉側屋閭無處求。
自狩蒼梧北斗寒,九京王氣在衣冠。攀髯號月光才滿,泫雨回春淚未乾。日奉寢園慚漢署,時從玉瓚肅周官。觀成上謁來游地,蔥郁千秋古木攢。
小樓掛上綠窗欞,落日孤云萬態生。碧玉峰巒白銀緣,峰巒暗處緣偏明。
聞道長安桂作薪,斗升誰乞向隅人。魏倉一炬非無為,似與寒枯慰晚春。廟堂鼎實待鹽梅,幕府千金政筑臺。孟子勸人蕭傅作,抱關不必是凡才。
昔者帝軒轅,駕言師赤松。相教服水玉,問道崆峒宮。文字盡科斗,故是開天功。顧謂鬼臾區,妙契將無同。靈樞發奧旨,元氣春融融。山川入攬挹,草木臭味通。懸壺隱東市,愧爾賣藥翁。上下數千載,猶在一日中。
湘江女兒愁落暉,湘江江上鷓鴣飛。行人試看君山竹,竹不成斑君始歸。
明月珠衣翡翠裳,冰肌玉骨自清涼。不隨王母瑤池去,來侍維摩病幾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