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齊侍者南游
癡癡行腳師,要覓南方禪。不知未舉足,罪過已彌天。
三千大千界,當處本湛然。若作如是解,猶嫌墮一邊。
子今腰包去,慎勿求真詮。真詮不可得,往往成風顛。
芒鞋縱所之,江山發清妍。得住且即住,飯了曲肱眠。
癡癡行腳師,要覓南方禪。不知未舉足,罪過已彌天。
三千大千界,當處本湛然。若作如是解,猶嫌墮一邊。
子今腰包去,慎勿求真詮。真詮不可得,往往成風顛。
芒鞋縱所之,江山發清妍。得住且即住,飯了曲肱眠。
癡癡行走四方的僧人,想要去南方尋覓禪法。卻不知還沒抬腳出發,過錯已大到遮天。三千大千世界,當下本就清澈安然。若這樣去理解,還嫌陷入了一邊之見。你如今收拾行囊而去,千萬不要去尋求所謂的真義。真義本就不可求得,往往會讓人變得瘋癲。穿著芒鞋隨意游走,江山會展現出清新妍麗之美。能停留就停留,吃完飯彎著胳膊睡覺。
行腳師:指為修行而四處云游的僧人。
罪過已彌天:指還未行動就有了錯誤的認知。
三千大千界:佛教用語,指廣大的世界。
湛然:清澈、安然的樣子。
腰包:收拾行囊。
真詮:真正的含義、道理。
風顛:瘋癲。
曲肱眠:彎著胳膊睡覺。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考證,但從詩的內容來看,當時佛教修行可能存在一些盲目追求形式和外在真義的現象,詩人借此詩勸誡修行者回歸自然、回歸內心,不被外在的概念所束縛。
這首詩主旨在于勸誡修行者不要盲目追求禪法的真義,要明白當下的自在才是真諦。其特點是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闡述深刻的禪理,在佛教文學中具有一定的警示意義,提醒人們在修行和生活中避免陷入執著。
逋仙冷舊約。怪得南天亡大鶴。應怨藏舟夜壑。喜千頃翠深,九霄霜薄。氋氃漫噱。嗣谷音、遙寄孤邈。嵇情遠,廣陵散雪,古逸韻韶箾。寥廓。石田棲托。嘆往事、揚州夢覺。華亭嘹唳更惡。任大雪堯年,皓首京洛。稻粱謀未錯。便足繭、荒山自樂。春漪滿,遺音天際,飲恨在城郭。
西溪泱泱來,佇立溪橋上。回風生微瀾,夜雨發幽響。聽茲無盡聲,詎覺年華往。
龍生龍子氣骎骎,拄杖橫擔遍寶林。果得云門函蓋句,肯忘黃檗老婆心。扶疏綠樹西風薄,零落黃花秋意深。若問宗風竟誰嗣,請將消息問威音。
慣于長夜過春時,挈婦將雛鬢有絲。夢里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
邊月如鉤風似剪。鉤起新愁,欲剪應難斷。病酒臺登山枕遠。曉來啼鳥聞孤館。露網行軒緣絕坂。飛浪崩崖,路逐懸崖轉。仰視白云當露冕。落梅風急笳聲短。
山空樵唱稀,林昏歸鳥沒。新月含煙霏,遙依亂峰出。
莫嘆宗師久屈沉,趙州八十尚叢林。腳跟點地便無事,鼻孔撩天非有心。落筆滿堂嗟敏妙,談玄終日見精深。丁寧佛法無多子,三角泥牛演梵音。
剪冰鏤雪,記移根上苑,曾賦菁蔥。瘴云恨苦,辭春花雨濛濛。料有翠禽珍偶,戀小巢、愁惹珠茸。鴛徑悄,飛瓊乍識,萼綠驚逢。西臺更揮如意,吊宰樹長青,皋羽孤忠。蠟灰淚冷,銷沈共認沙蟲。怕底麝塵香減,誤柳綿、輕逐花驄。幽意遠,孤芳自惜露叢。
奔霆飛熛殲人子,敗井殘垣剩餓鳩。偶值大心離火宅,終遺高塔念瀛洲。精禽夢覺仍銜石,斗士誠堅共抗流。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瓶缽隨緣訪古今,皎如玉樹倚寒林。投機不礙多玄辯,寄宿何曾有執心。禪板蒲團人已靜,博山沈水觀方深。從來大器宜成晚,王國公卿多賞音。
廿年居上海,每日見中華:有病不求藥,無聊才讀書。一闊臉就變,所砍頭漸多。忽而又下野,南無阿彌陀。
黯魂銷,折柳聲初歇。可奈驪駒催發。十里長亭千里別。聽倦鳥,呼泥滑。山城晚,噪昏鴉,江練曉,疑新月。度關山遠,旌旆風裂。蒙段古柏祠,?主芙蓉闕。夢剪兜羅香徹。晼晚佳期凝望切。休忘了,星回節。蘆笛響,遏銀云,籸火舞,霏丹雪。問邛池、奩鏡誰設。
流輩推高不獨今,當年成筍便平林。白云縱有為霖意,流水曾無戀影心。問道故人歸雨后,供香童子立更深。青山不免露頭角,短幅斜封更嗣音。
織烏飛,暮雨蘭芳歇。淺淺芹芽初發。笛里關河工賦別。斟翠斝,真珠滑。鞭絲飽,染南云,雕鐙冷,敲邊月。賦從軍苦,腸斷肝裂。消息渺玉京,醉眼看星闕。聒耳金笳凄徹。豆蔻蠻江新恨切。應記省,歸時節。欹角枕,慰勞塵。酌滅盞,融酥雪。照流黃,縑素雙設。
昔聞湘水碧如染,今聞湘水胭脂痕。湘靈妝成照湘水,皎如皓月窺彤云。高丘寂寞竦中夜,芳荃零落無馀春。鼓完瑤瑟人不聞,太平成象盈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