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著作王先生蘋 其二
行義時逢可,澤民事卻睽。
斯文猶有寄,俗學豈終迷。
不復等三鳣,空聞見白雞。
誅茅方檇李,卜葬已苕溪。
行義時逢可,澤民事卻睽。
斯文猶有寄,俗學豈終迷。
不復等三鳣,空聞見白雞。
誅茅方檇李,卜葬已苕溪。
先生的品行道義在當時正逢認可之時,然而造福百姓之事卻未能如愿。文章學問還有傳承之處,那些庸俗的學問怎會讓人一直迷惑。先生不再像漢代的楊震那樣有榮耀之事,只空聽聞不祥的白雞之兆。原本打算在檇李之地結廬隱居,如今卻已葬在苕溪。
行義:品行道義。
逢可:遇到認可。
澤民:造福百姓。睽:違背,未能如愿。
斯文:指文章學問。
俗學:指庸俗的學問。
等三鳣:漢代楊震講學,有冠雀銜三鳣魚飛集講堂前,人們認為是楊震當至三公之位的吉兆,這里表示榮耀之事。
白雞:傳說中預示不祥的征兆。
誅茅:割草,指結廬隱居。檇李:古地名。
卜葬:選擇墓地埋葬。苕溪:水名。
王先生蘋可能是一位有品行學問之人,詩人與之相識。創作此詩時王先生蘋已離世,詩人懷著悲痛惋惜之情寫下此挽詩,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當時社會可能對學問和品行有一定的崇尚氛圍。
這首挽詩主旨是哀悼王先生蘋,突出其品行學問和未竟之事。詩中用典豐富,情感真摯,展現了詩人對逝者的敬重和惋惜,在文學上體現了挽詩悼念逝者、表達情感的特點。
日收炎照沈沈去,月放涼光冉冉回。茉莉一如知我意,并從軒外送香來。
月來照我門,風來吹我襟。勸君石上坐,聽我山中吟。玄鬢化為雪,朝光成夕陰。萬事草頭露,豈得長如今。
世間一等漢,做盡百家冤。錐刀急利祿,尺寸競田園。世上若無死,塵中應更喧。勸君衣帶上,分明書此言。
誰解傷春語。傍湖陰、斷無人處,翠襟倦舞。眼底樓臺金粉影,多少楚蘋謝絮。卻容易、斜陽收去。蝶板鶯簧都換了,奈紅絲、自縛相思縷。尋夢影,定何許。風波遼海迷歸路。向頹唐、蘭成殘客,商量去住。誰信疏槐門巷冷,費盡銜泥辛苦。忍重問、鉤簾俊侶。同在天涯相勸慰,盡纏綿、只是風萍聚。再睹爾,認休誤。
湘水接洞庭,秋山見遙碧。南阜時一登,搔首意無斁。
紅紫飄零筍蕨抽,一年芳事又成休。榆錢萬疊春難買,落絮隨風萬點愁。
放棹虹橋晚。乍銷凝、斜陽幾縷,亂蟬吟斷。劃破玻瓈雙槳瘦,葉葉風香暗染。漸閃出、凌波妝面。搖蕩煙魂扶不起,甚閑情、付與參差燕。歌管歇,水云遠。多生負了看花眼。恁悤悤、銀塘照影,總關情怨。無限秋心隨篴去,篴外風蒲似剪。又蕩起、漁燈星點。也儗搴芳前浦路,妒雙鴛、結就煙波伴。還小泊,綠楊岸。
青瑯玕里白玫瑰,不受塵氛天自開。最好夜涼初雨過,清香習習向人來。
晴明無事登霞峰,伸眉極望開心胸。太湖萬頃白瀲滟,洞庭兩點青濛茸。初疑仙子始綰角,碧紗帽子參差籠。又疑天女來獻花,玉盤捧出雙芙蓉。明知此境俱幻妄,對此悠然心未終。徘徊不忍便歸去,夕陽又轉山頭松。
僧家乃野人,何苦事迎迓。佛法變人情,真實成虛假。不見老趙州,禪床猶懶下。但愿大王知,誰管都衙罵。
前年種垂柳,已復如許長。長條莫攀折,留待映滄浪。
旂常俎豆消沈盡,江天尚峙小閣。先朝勛伐,云龍風虎,建牙開爵。樓船曉泊。擁裘帶、雍容蓮幕。倚危闌、凌霞高詠,英采想褒鄂。艇子明湖畔,衰柳殘荷,依然城郭。爭棋局換,更誰談、征吳雄略。上將弓刀,共環佩、一般蕭索。對平沙、敗葦颯颯雁騖落。
生當為人杰,死亦作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樂天不廢空門友,杜老猶交贊上人。茶灶筆床時一到,研譚盡日與僧親。
風袂飄飄一倚欄。笙歌聲在碧霄間。星搖遠火收殘雨,云展涼陰作晚山。頻問夜,乍驚寒。思量鬧處遣馀閑。樓臺便是滄桑影,獨愛明河隔坐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