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傲軒
自嗟踽踽復涼涼
糊口安能抑四方
目送歸鴻心自遠
門堪羅雀日偏長
家徒四壁樽仍綠
侯戶千頭橘又黃
我醉欲眠君且去
肯陪俗客話羲皇
自嗟踽踽復涼涼
糊口安能抑四方
目送歸鴻心自遠
門堪羅雀日偏長
家徒四壁樽仍綠
侯戶千頭橘又黃
我醉欲眠君且去
肯陪俗客話羲皇
自嘆形單影只、孤寂清冷,為了生計怎能抑制漂泊四方的無奈。目送南歸的鴻雁,心境自然變得高遠;門庭冷落,日子反而顯得格外漫長。家中空無長物,酒樽里卻仍有未飲盡的綠酒;像李衡那樣種橘千株的人家,橘子又黃了。我喝醉了想睡,您請先離開吧,怎肯陪那些世俗之人談論上古之事?
踽踽(jǔ jǔ):孤獨獨行的樣子。
涼涼:冷清、孤寂的樣子。
門堪羅雀:門庭冷落,能張網捕鳥,形容賓客稀少。
家徒四壁:家中只有四面墻壁,形容極其貧窮。
樽仍綠:酒樽中仍有泛綠的酒液,指新釀未飲盡的酒。
侯戶千頭橘:典出《襄陽記》,李衡種橘千株,稱“千頭木奴”,后以“千頭橘”代指自給自足的田園生活。
我醉欲眠君且去:化用陶淵明典故,《宋書·陶潛傳》載潛曰“我醉欲眠,卿可去”,體現率真灑脫的個性。
羲皇:伏羲氏,代指上古太平時代,此處指遠離世俗的高潔境界。
此詩或創作于作者隱居或仕途失意時,通過描寫孤寂的日常生活,反映其遠離世俗、安貧樂道的心境,展現對精神自由的追求。
全詩以“寄傲”為核心,通過描繪清寂的生活場景與典故的運用,塑造了一位淡泊自守、不慕世俗的隱士形象,體現了古代文人堅守高潔品格的精神追求。
要知逆順莫相非,廣演周遮隱玄機。先說艱難后始說,精窮運化遂相依。
歲月蹉跎負此身,無多傷感向誰陳。畢生精力拋何處,耕讀相承一逸民。
莫輕叢筱綠陰微,迸筍方抽嫩玉枝。結實他年臻瑞物,最宜栽向鳳凰池。
昔往昆陵宮,共講天年延。金液雖可遐,示若太和仙。仰登冥靈臺,虛仙詠靈人。忽遇榑桑王,九老仙都真。駕驂紫虬輦,靈顏一何鮮。啟我尋長途,邀我自然津。告以鴻飛術,授以玉胎篇。瓊膏凝玄氣,素女為我陳。俯挹琳鳳腴,仰止飄三天。云綱立爾步,五岳可暫還。玄都安足遠,蓬萊山腳間。傳受相親愛,結友為天人。替即游形對,禍必無愚賢。秘則享無傾,泄則軀身顛。
仗鉞收秦隴,成功歸廟廊。金湯恩不淺,俎豆報何長。古柏隆中廟,甘棠召伯鄉。封侯一時貴,未許望宮墻。
長笛亭前遠近村,郵亭系馬對芳尊。山收宿雨云歸洞,岸閣枯蘆水落痕。世故炎炎隨處有,風塵荏苒幾家存。臨風不用悲華發,戍角一聲還斷魂。
金門畫史番禺仙,意與物化搜冥玄。風流妙得寫生趣,落筆便可追黃筌。陟里素薄玄霜隰,海枯綱爛珊瑚黑。風煙滿樹忽飛來,野色蒼茫向人立。運斤游刃紛馳驅,橫斜順逆皆乘除。平生阿堵最難處,毛羽不理精神馀。浮丘道士憐奇貨,素壁高懸三日臥。解令化石恐還生,莫學張家便椎破。
寢殿春開祀禮成,青林列炬散公卿。啼猿不盡垂胡恨,班馬惟聞隔澗聲。陶器應當流水設,野田還想歷山耕。泰陵又長新松柏,灑淚蒼崖夕照明。
橫塘憶,憶得是修蛾。一抹微云名士賦,兩頭新月小蠻歌。看殺奈君何。
性了有馀,體含太虛。心空歷歷,道契如如。答響神居谷,隨緣井覷驢。向道塵塵住三昧,何妨觸處卷而舒。
為愛剛腸愿不違,洞庭歸棹鳥爭飛。此都總自分醒醉,吾道從來有是非。兩袖清風塵外表,九畦蘭氣雨中馡。謝公欲結東山野,其奈蒼生俱爾睎。
王郎寫竹出吳興,瀟灑縱橫似更能。昨日蒲庵庵里見,云根風骨更崚嶒。
戍士無勞夜枕戈,永寧城外散鳴駝。東回姑墨千峰雪,南下于闐九折河。五翕侯仍招舊部,二昆彌已靖沙陀。吹鞭爭唱天鵝曲,不數摩訶兜勒歌。
虛無入有何蹤跡,非是神光化金液。廓落方圓在杳冥,南來北去斷消息。
看碑尋赤?,采菊到黃州。雁氣回秋渚,江聲撼酒樓。兵戈雙眼淚,吳楚一孤舟。蕭瑟匡山客,應隨慧遠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