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懷三首 其一
何山不堪隱,何家不可居。
古來子華門,亦著荷畚夫。
荒田脫積雨,未免供晚租。
今日視昨日,但見有不如。
故人勸加餐,老親憐嗜書。
寧知毛錐子,不可一日無。
何山不堪隱,何家不可居。
古來子華門,亦著荷畚夫。
荒田脫積雨,未免供晚租。
今日視昨日,但見有不如。
故人勸加餐,老親憐嗜書。
寧知毛錐子,不可一日無。
哪座山不能隱居?哪戶人家不能居住?自古以來簡陋的柴門,也住著扛著畚箕的平民。荒田剛退去連日的積水,還是免不了要繳納晚租。今日與昨日相比,只覺得事事不如從前。老友勸我多進飲食,父母憐惜我嗜書成癖。怎知這小小毛筆(毛錐子),卻是我一日也不能離的。
子華門:指簡陋的柴門,典出《禮記·儒行》中“蓽門圭窬”,代指貧寒之家。
荷畚夫:扛著畚箕(盛土工具)的人,指普通勞動者。
脫積雨:積雨退去,指田地積水排盡。
毛錐子:古代對毛筆的別稱,因筆桿細長如錐得名。
此詩當為作者經歷生活波折時所作。詩中“荒田供晚租”“今日不如昨日”反映生計艱難,而“老親憐嗜書”“毛錐不可無”則暗示其雖處困頓,仍堅持讀書寫作,或為仕途失意、隱居鄉野時的心境寫照。
全詩圍繞“遣懷”主題,從隱居之思到生活之困,再到親友關懷與自我堅持,層層展開。既寫平凡生活的艱辛,更突出對精神追求的珍視,展現了文人在困頓中保持本真的品格,語言質樸而情感真摯。
翠樹元無雨,空濛暗濕衣。林深迷遠嶂,風捲雜晴暉。嵐潤侵書幾,陰涼拂釣磯。蒼云何處密,清曉傍檐飛。
帝京西北是巖疆,萬里煙塵接大荒。極目凍云沙浩浩,孤城哀笛月茫茫。窮年羽箭傳青海,何日邊庭致白狼。往事唐家那可說,略聞屯卒恣披猖。
進旅退旅,載揚干揚。不愆于儀,容服有章。式綏式侑,神保是聽。鼓之舞之,神永安寧。
暖靄輝遲,雨過夜來,簾外春風徐轉。霞散錦舒,密映窺,亭亭萬枝開遍。一笑嫣然,猶記有、畫圖曾見。無伴。初睡起,昭陽弄妝日晚。長是相趁佳期,有尋舊流鶯,貪新雙燕。惆悵共誰,細繞花陰,空懷紫簫凄怨。銀燭光中,且更待、夜深重看。留戀。愁酒醒、霏千片。
二月江南鶯亂飛,百花滿樹柳依依。落紅無數迷歌扇,嫩綠多情妒舞衣。金鴨焚香川上暝,畫船撾鼓月中歸。如今寂寞東風里,把酒無言對夕暉。
別峰相見路非遙,指點錢塘一線潮。安得南山退之句,賦成直使意飄飄。
暖入南枝春便回,北枝何似讓渠開。化工也解齊開卻,留引詩人日日來。
庭前病檜自蕭疏,門外驚鷗不可呼。飽聽江聲十年事,來尋陳跡一篇無。投荒坐惜人將老,望魯空嗟道巳孤。賴有勝天堅念在,稍分肝膽與枝梧。
興廢從來固有之,爾家忒煞欠扶持。諸墳掘見黃泉骨,兩觀番成白地皮。宅眷皆為撐目兔,舍人總作縮頭龜。強奴猾干欺凌主,說與人家子弟知。
博士麟一角,曠世獨秀群。胸中藏箕潁,筆端生風云。平視楚倚相,陋矣知三墳。佛界飽游衍,草木俱欣欣。
初頒遺誥大廷中,百辟悲號四海同。過越喪期天子孝,便蕃恩澤外家豐。橋山弓劍開高寢,原廟衣冠入閟宮。玉輦三元朝象帝,年年長慕闕門東。
迎不能堪拒亦難,試將厲色卻貪頑。那知狂怒來風雨,削盡如花傾國顏。
聞說東園好,漸江暗發源。鑿池疏地脈,疊石種云根。滌研魚鱗動,烹茶蟹眼溫。欲知隱者樂,何日扣柴門。
長安聞說多營建,盛典千年復見今。已是遐方徵杞梓,更傳絕域采瑤琳。群公爵賞行將及,四海供輸恐不任。牢落江村秋色晚,不能無動杞人心。
柳橋南畔。駐驄馬、尋春幾遍。自見了、生塵羅襪,爾許嬌波流盼。為感郎、松柏深心,西陵已約平生愿。記別袖頻招,斜門相送,小立釵橫鬢亂。恨暗寫、如蠶紙,空目斷、高城人遠。奈當時消息,黃姑織女,又成王謝堂前燕。托琴心怨。怕嬌云弱雨,東風驀地輕吹散。傷春病也,狼藉飛花滿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