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張輔卿省試
明詔搜賢動四陲,西來一鶚冠群飛。
擅埸筆勢驚華省,發策才名上紫微。
無負題橋平日志,要看懷綬故鄉歸。
相逢肯惜傾家釀,已約鶯花慎勿違。
明詔搜賢動四陲,西來一鶚冠群飛。
擅埸筆勢驚華省,發策才名上紫微。
無負題橋平日志,要看懷綬故鄉歸。
相逢肯惜傾家釀,已約鶯花慎勿違。
朝廷下詔在四方搜求賢才,你從西邊而來,如鶚鳥般出類拔萃。你在考場上筆勢驚人,才華讓朝中官員贊嘆;對策時展現的才名,能上報到朝廷中樞。不要辜負當初題橋立志的志向,期待你帶著官印榮耀歸鄉。相逢時我怎會吝惜傾盡家中美酒,我們已約定在鶯啼花開之時相聚,千萬不要違約。
明詔:公開的詔令。搜賢:搜求賢才。四陲:四方邊境,這里指全國。
一鶚:比喻出類拔萃的人。冠群飛:在眾人中脫穎而出。
擅埸:指在某個領域技藝高超。華省:指朝廷中的尚書省等機構。
發策:指應試者回答策問。紫微:指紫微垣,這里借指朝廷。
題橋:據《華陽國志·蜀志》記載,司馬相如初入長安,在成都升仙橋橋柱上題字:‘不乘赤車駟馬,不過汝下也。’后以‘題橋’比喻立下遠大志向。
懷綬:指做官。綬是系官印的絲帶。
傾家釀:拿出家中所有的美酒。
鶯花:指鶯啼花開的春天美景。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從詩題可知,是在張輔卿參加省試時所作。當時朝廷下詔搜求賢才,社會重視人才選拔。詩人可能與張輔卿關系密切,對其才華十分認可,在他參加省試時寫詩相贈,表達鼓勵與祝福。
這首詩主旨是送別并鼓勵友人參加省試,祝愿他取得成功。其突出特點是運用比喻和典故,增強了詩歌的表現力。在文學史上雖無顯著地位,但體現了當時文人之間以詩相贈、表達情誼與期許的文化現象。
言旋云洞兮躡煙途,永寧中宇兮安下都。包涵動植兮順榮枯,長貽寶貺兮贊璇圖。
萬縷千條羃麗華,非煙非霧帶朝霞。妝成乍傳何郎粉,墻角如窺宋玉家。旭日溟蒙迷鏡匣,香魂縹緲隔窗紗。那堪惱亂春心處,語燕啼鵑又噪鴉。
午向金川過,宵從玉峽來。沙邊雙艇泊,燈下一樽開。劍氣凌南斗,薇垣逼上臺。遐方時戀闕,飛夢到燕臺。
滿載圖書問去程,更休回首嘆飄零。雪消巴水通巫峽,月照湘帆過洞庭。鳥道不消三月到,猿聲莫向五更聽。異鄉久住忘羈旅,好看巖山雨后青。
先生妙筆動京華,出自濠江老世家。教化東南明古道,詩人耳順愈清嘉。
自嘆南浮客,崎嶇驛嶺遙。川途澹斜日,鉦鼓遠揚橈。水勢含滄海,山形折落潮。夷墟不可問,徒使旅心搖。
偶然三徑里,別有一天開。壁老衣為蘚,山深路是苔。睡憑鶯喚覺,書倩鶴銜來。坐待僧歸盡,閑云尚未回。
圣主龍飛九五天,只從堯舜接真傳。豁開日月云俱靜,運轉風雷化自宣。司馬攜僮歸政府,紫陽抱道侍經筵。使軺未度東津水,已震西南萬里邊。
彼鵲成巢,爾類攸處。之子有歸,瓊瑤是祖。彼鵲成巢,爾類攸匹。之子有行,錦繡是飾。彼鵲成巢,爾類攸共。之子有從,蘭蓀是奉。伊鵲成巢,珍禽戾止。婉彼佳人,配于君子。伊鵲營巢,珍禽攸處。內助賢侯,弼于明主。伊鵲營巢,珍禽輯睦。均養嘉雛,致于蕃育。
天風萬里忽移幢,酌水江頭薦我公。借寇每懷春有腳,遷鶯今恨惠無終。梅花香襯人如玉,金勒光搖馬似龍。別后青霄遙送目,荊門郢樹月當空。
玉露生涼風,江空兔魄多。分明桂樹影,誰道是山河。
未及與君別,先歌送君詩。浙西數年來,風景非昔時。紅蠶不上箔,青麥空生陂。六經政之本,無用別出奇。
朝端廿載同供奉,忽漫相逢覺數奇。更喜湘東為邵日,正當衡岳降神時。酒浮南極銀河凈,花近重陽王露滋。清世共歸三鼎望,佳辰殊愜百年期。
旅邸弧從何處懸,都亭百里可憐天。閑來每抱滄桑感,老去翻成懵懂仙。骨肉飄零冠劍外,家山隔斷楚云邊。介眉春酒年年綠,惆悵如今已枉然。
前窗向市下卻簾,后窗臨水開卻門。岸頭楊柳報春動,溪底云天隨浪翻。隔溪數間黃草屋,繞屋千竿翠瓊竹。三老鳴鉦艤柂樓,今宵又向臨平宿。拂溪十點五點雨,縠紋織出團花縷。花頭細大雖不勻,一花銷時一花吐。北風卷云如卷簾,忽然收盡玉廉纖。天光卻在水光下,天水镕作鏡一奩。好山隔市望不見,祗有清溪照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