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淵眀擬古九首 其七
古今紛變態,茲道長若茲。
處世或窮達,否泰各有時。
豈無磨與涅,貴在不磷緇。
達人乃大觀,曲士多致疑。
所以古圣賢,立此垂世辭。
慇懃論出處,欲使學者思。
周公尚居東,仲尼豈余欺。
愈鈍久乃利,臲卼當安之。
我亦道窮者,欲賦鴟鸮詩。
古今紛變態,茲道長若茲。
處世或窮達,否泰各有時。
豈無磨與涅,貴在不磷緇。
達人乃大觀,曲士多致疑。
所以古圣賢,立此垂世辭。
慇懃論出處,欲使學者思。
周公尚居東,仲尼豈余欺。
愈鈍久乃利,臲卼當安之。
我亦道窮者,欲賦鴟鸮詩。
古往今來世事紛紛變化,此道卻始終如此。人在世上或窮困或顯達,逆境和順境各有其時。難道沒有受污染的機會嗎?可貴的是不被磨損、染黑。豁達的人有宏大的見識,偏執的人多有疑慮。所以古代的圣賢,立下這些話流傳后世。殷勤地論述出仕和隱居,想讓學者思考。周公也曾居東避嫌,孔子難道會欺騙我嗎?刀越鈍經過磨礪就越鋒利,身處困境應當安心處之。我也是處于困境之人,想寫像《鴟鸮》那樣的詩。
變態:變化的形態。
茲道:此道。
窮達:窮困與顯達。
否泰:指世道盛衰、人事通塞。
磨與涅:磨,磨損;涅,染黑。
不磷緇:語出《論語·陽貨》“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意思是堅硬的東西磨也磨不薄,潔白的東西染也染不黑。
達人:通達事理的人。
曲士:偏執淺陋的人。
垂世辭:流傳后世的話。
出處:指出仕和隱居。
周公居東:周公姬旦因管蔡之亂曾居東。
臲卼:不安的樣子。
鴟鸮詩:指《詩經·豳風·鴟鸮》,相傳為周公所作,表達身處困境的感慨。
此詩為和陶淵明擬古詩作。陶淵明生活在東晉末年,社會動蕩不安,他以詩表達對人生和社會的思考。作者和其詩,可能也是身處類似的社會環境或自身遭遇困境,借和詩抒發自己堅守正道、應對困境的心境。
這首詩主旨是勸人堅守正道,不因境遇變化而動搖。它以說理為主,通過對比、用典等手法,展現出深刻的哲理。在文學史上雖可能不具開創性,但體現了對古代詩歌傳統的繼承和發揚,反映了特定時期文人的思想和精神追求。
鸞江哀挽一時聞,惜別他年悵離群。天末無因能致酹,夜臺誰與共論文?江山寂寂歸魂斷,葭菼凄凄去路分。尚有蔡邕書籍在,獨隨秋草伴孤墳。
苦節誰云不可貞,翠微山共首山清。更無安道能求死,只有韓康解避名。遠愧文章當纻縞,不教官爵累銘旌。臨風一慟江天豁,未覺前賢畏后生。
七閩往歲困沮洳,嗷雁爭依使者車。
援手群推經世略,添胸盡是活人書。
青州倡振廉泉潤,寒谷回春暖氣噓。
一片慈云懸海上,至今謳送遍鄉閭。
睡足脂痕暈海棠,故燒高燭照紅妝。
驚回一覺游仙夢,溪水流來誤阮郎。
共說岐黃病豎除,吟哦酬酢意渠渠。
芬芳芝草君常采,傾向葵心我亦抒。
詩誦才高如倚馬,人來疴起恰聯車。
緩和著手回天力,直把秋毫又著書。
舜禹勤勞治,皋夔翊贊功。
秉鈞瞻上宰,憲老佚三公。
壽考登耆耋,哀榮備始終。
凄涼潁川路,簫鼓愬南風。
松筠深處訪潛溪,
唐相當年卜隱棲。
必竟主人歸不得,
只教游客駐輪蹄。
門下棲遲近一年,
郎君高義薄云天。
儻能一語寧三國,
應有嘉名萬古傳。
佛祖仰望不及處,
暗昏昏地悄巍巍。
放開閃電光中路,
拶著全身陷鐵圍。
春未央。
畫中開更長。
錦奩曾疊處,似聞香。
為君障馬青蕪去,斗紅妝。
三友梅松竹,
水石漱寒漪。
歲晏盟如在,
春風謂不遲。
軟紅無數欲成泥,
庭草催春綠漸齊。
窗外忽傳鸚鵡語,
風箏吹落畫檐西。
平生病骨將何托,一見青山便惘然。
醒耳鶴聲巖月外,浸心松影岳云邊。
聽鐘乳鹿窺僧定,摘果獼猴語燒煙。
尚有匡廬茅屋在,阿誰同去漱寒泉。
下馬郵亭飲君酒,君醉不辭酌以斗,故人情篤重分手。
并行共宿三旬同,長途渺渺隨秋風,河梁一賦嗟西東。
人生聚散豈非數,他日相逢定何處,我返自崖君且去。
已得琴中趣,更操弦上音。美哉山澤意,誰解識汾陰。
妙用方員里,神機動靜間。旁觀應未悟,當局有馀閒。
萬紀因心畫,千言萃圣文。總緣筆有彩,隨處掞風云。
遠山看競秀,近水喜常清。最善丹青理,筆端盡物情。
出岫試娟娟,光侵落照天。
昨宵深困雨,初夜未虧圓。
透碧融霜氣,凝暉款夕煙。
梅香來近遠,稍覺送微暄。